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王曉瑞唐山報道
8月13日上午,張昊帶著一群隊員,駐足在唐山飯店門口。他一邊耐心地收拾行李,一邊與往來的熟人告別。沒能拿到小組前三,意味著石嘴山實驗恒星U15隊就此結束今年的中青賽總決賽之旅。但作為領隊兼教練的他,言語之中并無遺憾,“這次能夠出來踢全國總決賽,對于我們來說,是一次很大的鍛煉。無論是場上對抗還是技戰術,收獲總歸還是很多。從我們教練員的角度來講,對于未來如何提高訓練,也會帶來一些幫助。”
以遞補身份進入到本屆U15中青賽全國總決賽,雖然沒能小組出線,但石嘴山實驗恒星U15隊自認得到很大鍛煉。圖/王曉瑞
幸運遞補,不虛此行
在前一天的排位賽,小組賽三戰皆負的石嘴山實驗恒星U15隊,以8比0戰勝了一支大連中學隊。見到記者,球隊上下無不感慨,勝利來得有點兒晚。但看一看三個小組賽對手:山東泰山U15、上海海港U15,從一開賽就被視為奪冠熱門;實力相對一般的大連英博U15,也是中超職業俱樂部的梯隊:“我們在寧夏很難遇到這么強勁的隊伍,所以能和這些強隊比賽,孩子們的技術、戰術能力都有提高。我們來到唐山,也是想試一試,和這些強隊過過招。”張昊如此感慨。
但實際上,石嘴山實驗恒星U15隊此番能夠來到唐山,本身就富有戲劇性。往年,只要能夠奪得寧夏賽區預選賽的頭名,球隊就可以闖入全國總決賽。但今年不一樣,大區賽規則的推出,意味著石嘴山實驗恒星U15隊在此之前,需要先同來自陜西、內蒙古等周邊地區強隊,爭奪北三區僅有兩張進軍總決賽的門票。結果只是差了1個積分,石嘴山實驗恒星U15隊名落孫山。
“心情當時還是挺沮喪的,特別難受。”隊長李佳樂回憶道。過去3年,他每一年都能踢到全國總決賽,這也是石嘴山青訓足球的一個傳統。然而,就在所有人滿懷遺憾的同時,好巧不巧的是,本來已獲總決賽名額的西安鐵一中因故無法參賽,就這樣,石嘴山實驗恒星U15隊獲得一個遞補的機會。
踢,還是不踢?石嘴山足協的態度很明確:“給孩子們一個機會,要讓他們出來鍛煉鍛煉,畢竟每一年的高水平比賽還是少了些。”盡管經費不是特別充足,但多年來,石嘴山足協都在堅持派隊參加中青賽。“我們并不是單純想爭取一個什么樣的成績,最重要的是給予孩子們一個平臺、一條出路。能夠有機會參加全國總決賽,就是一個向全國這個年齡段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昊由衷地對記者說。
其實在石嘴山,足球有著深厚的傳統和底蘊。作為解放后國家在西北地區重點建設的第一批工業基地,曾幾何時,石嘴山聚集了眾多有志青年,五湖四海的人們匯聚于此,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由此也形成了廠礦文化。而在新思潮、新文化不斷碰撞的同時,足球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逐漸成為這座城市喜聞樂見一項運動。這和洛陽的足球傳統有一點兒相像,有趣的是,在這支石嘴山實驗恒星U15隊中,就有相當一部分球員是從洛陽或鄭州而來。
再加上2009年成為首批全國校園足球布局的44個城市之一,以及石嘴山足協在2013年成立,當地足球氛圍始終比較濃厚。包括后來加入到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石嘴山的校園足球也是越來越紅火。而正是以此為背景,石嘴山足協推出了精英訓練營模式,即通過校園聯賽選拔球員,然后組建精英隊,一邊著重培養球員,一邊代表石嘴山參加寧夏或全國比賽。以前精英隊的身份是石嘴山體校隊,現在,則是人們常說起的恒星俱樂部,從2009到2016年齡段,已形成穩定且有建制的六級梯隊。
這其中,在2022年第一屆中青賽U13組,石嘴山市體校U13隊就獲得全國第六,這是迄今為止石嘴山各代表隊在中青賽上的最好成績。時至今日,這批2009年齡段的小球員,依舊以一個完整的建制得到保留:“這些年來,這支隊伍只有一兩個人中途退出,絕大多數球員一直都在堅持。我們也在努力為他們爭取更多的比賽機會,當然,我們也在吸納周邊一些好苗子的加入。”看得出來,對于這批09年齡段小球員,當地足協傾注很多心血。只是今年中青賽U15組的年齡限制,是從2009年9月1日算起。于是,這批小球員被一分為二,稍大一點兒的參加U17中青賽,以李佳樂為首的“小09球員”把重心轉向U15組。當然,像李佳樂這樣相對突出的好苗子,市足協也把他報上了U17參賽隊。“雖然是以小打大,也想多鍛煉鍛煉。”張昊說。
打通未來的一道光
連續征戰4年中青賽,讓李佳樂感慨頗多:“感覺現在踢球越來越成熟,不管個人還是團隊,都有很大提升。”每一年的開春,他和隊友們都會立志“打入全國大賽”:“這是一個目標,我們就是想和高手過招。今年本來在大區賽出局,心情還是很低落的,但聽說有機會遞補全國總決賽,頓時就特別開心。”
相比較第一屆的第六名,李佳樂們能夠察覺到時代的變遷。三年前U13組1/4決賽,石嘴山市體校隊就是輸給山東泰山,這次在小組賽,比分要更大些。“和職業隊相比,還是感覺有差距的。比如山東泰山,他們不管腳下,還有節奏,比以前快很多,提升得特別多。”李佳樂說。
一直以來,這都是石嘴山搞青訓的一個困惑:年齡越小,在身體對抗和技戰術要求無需太高的情況下,與沿海球隊、職業梯隊的差距就越小,甚至還能占據上風。但等到孩子們成長起來,伴隨日常參加比賽的局限性,問題就會凸顯出來。而此次在唐山,他們就能明顯感受到其中的差異:“這次出來,見到高水平的職業俱樂部梯隊,從對手的場上表現,從開球前的熱身,再到隊伍管理,包括場上球員間的交流,都要比我們多很多。”張昊感言:“特別是小球員們在場上的傳遞信息、無球觀察與合理選擇,我們還是有所欠缺,這都是未來在訓練中需要提高的。”
而對于這批石嘴山小球員來講,中青賽,就是全年幾乎唯一一項全國性賽事。作為西部工業城市,多年以來,石嘴山青訓的選材面較窄是一個困難,而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高水平比賽機會有限。“小時候差的還不是很多,但伴隨年齡的增加,比賽經驗的積累就不一樣了。我們每一年走出寧夏的賽事,也就只有中青賽,每年高水平的比賽,也就只有這十幾場。”而讓張昊欣慰的是,今年,中青賽在地區預選賽基礎之上,又增加大區賽。像石嘴山實驗恒星U15隊能有機會參加全國總決賽,一路走來,要比往年多踢了好幾場:“這對于我們來講彌足珍貴。”
張昊以前也是從石嘴山市體校踢出來的,但在他踢球的那個年代,沒有全國性的中青賽,足球擇業渠道是非常窄。另外長期以來,寧夏也很少派足球隊參加全運會、學青會。用當地人的話來講:“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外面也不了解我們。”多數隊員基本上就是拿等級證,然后考取大學,很少有走職業的機會。
現在,李佳樂們的境遇是不同的,雖然其中也有困難,但中青賽給予他們一個面向全國展現的平臺,無形中也制造出人才交流的機會。事實上在2022年中青賽U13組獲得全國第六后,那支石嘴山市體校U13隊就曾經被一家中超俱樂部相中,并提出整體收購的想法。
身披7號的李佳樂(左)已經參加了四屆中青賽,曾經入選09年齡段國少隊精英訓練營的他,渴望借此平臺踢上職業足球。圖/王曉瑞
只是李佳樂們最終選擇留下,而連續4年的中青賽,就成為他們每年唯一丈量全國水平的機會。“我今年剛中考完,準備去讀高中,但未來,還是想要去職業隊試一試。”小佳樂告訴記者,到職業隊試訓,這已經被納入全家未來一年的規劃中。但選擇什么樣的球隊,選擇什么時間試訓,主要參考標準就是中青賽:“這是給予我的一個測試平臺,也是我和其他職業梯隊球員進行對比的一個機會。”
其實早在2023年,李佳樂已經入選2009年齡段中國足協精英青少年球員訓練營,但和職業梯隊球員不同的是,來自寧夏的他,日常的曝光度極為有限,而有了中青賽這個平臺,無形之中,就為中國足球提供了一條人才識別與培養路徑。特別是在明年,當初全國第六的原班人馬,將以整隊編制參加U17組中青賽,再加上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七屆運動會任務,不由讓小佳樂認識到:“2026對我來講十分重要,等踢完明年中青賽,應該要考慮未來了……”
對于李佳樂們來講,這條路注定不平坦,但有了中青賽,就多了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