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記者嚴益唯述評
一年前的36強賽,中國男足客場0比1小負韓國,對手當時盡遣主力,仍需全力以赴;一年后的東亞杯,中國隊面對缺少旅歐球員的韓國隊,卻以0比3完敗。近八年來,中國隊已連續六次不敵韓國,我們又該如何遏制這條愈發陡峭的下行螺旋?要遏制頹勢,首先要直面與韓國等亞洲強隊之間的真實差距。從這個角度看,這場東亞杯的中韓之戰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相比一年前,中國隊這次客場面對韓國隊不再一味退守,而是嘗試更主動地控球和推進:據M Scores賽后技術統計,射門次數從2次提升至5次,準確傳球次數從80次增至387次,傳球成功率也從52.6%躍升至86.6%。雖然丟球更多,但正是這種戰術轉向,才讓問題得以無情地暴露——而不是被一時的比分修飾。
如果中國隊此次仍延續上場“少輸當贏”的策略,主動放棄控球、專注深度防守,也許結果不會輸得更慘,甚至可能逼平對手。但這種極端保守的打法,只能看上去不太糟糕,卻無法揭示雙方真正的實力鴻溝。中國男足在新的世界杯備戰周期的首場比賽選擇更積極的戰術,對于暴露問題是完全必要的。
本場雙方球員均效力于各自國內聯賽,比賽節奏與攻防強度的差距,本質上就是中超與K聯賽之間的差距。
在金紋奐和李太錫兩次邊路傳球時,中國隊的防守隊員均未能及時進行有效干擾。根本原因在于整體防線重心偏移至球場另一側,導致弱側空檔無人補位,難以及時完成覆蓋。這正是中韓聯賽在節奏和空間利用上的差距。除去年上海海港具備類似的寬度調動能力外,中超多數球隊幾乎無法踢出如此高頻、高速的橫向調動節奏。所以,遇到韓國隊如此快速的節奏,中國隊員很難適應。
此外,雙方在進攻強度上的差距,同樣也反映了比賽節奏的差距。本場王鈺棟三次被犯規,全場最高,說明他具備一定的持球威脅和牽引能力,能與高天意、張玉寧一同在左側撕動對方防線。但中國隊右路球員此戰前插意識與滲透能力不足,無法在對方完成橫向轉移前果斷前插,導致左路好不容易出現的攻勢始終被限制在左路,陷入重兵夾擊。相比之下,上賽季的上海海港曾展現出典型的左右聯動打法,但這類進攻所需的快速跑動與決策能力,恰恰是當前中超大多數球隊所缺乏的。
此戰,中韓球員防守強度上也有明顯差距。以第一個失球為例,當金紋奐在前場右側接到隊友的長傳滲透球時,中國隊兩名中衛過早地退回到罰球區,而高天意、黃政宇兩名中前衛無法同時回撤到罰球區前,直接導致了中場與后衛之間在罰球區前出現了大片防守真空,以至于李東炅在幾乎不受干擾地完成了射門。這對申花的主力中衛在中超表現穩健,但在面對韓國隊快節奏、高壓推進時,顯然也暴露出信心與決策上的不足。
總體而言,中韓聯賽在比賽節奏上的差距,在這場比賽中被具體化、放大了。正如蔣圣龍在去年客場對陣日本前所言,中超一年也就幾場像上海德比這樣具備真正比賽強度的比賽。如今中國球員不僅賽季場次偏少,比賽強度也遠低于日韓聯賽的對手。在大規模留洋尚不可行的背景下,如果中超聯賽不能及時通過賽制改革,提高整體比賽密度與強隊對抗頻次,那么這種節奏與強度的鴻溝,勢必會在國家隊層面如實反映出來。
若中超聯賽不從賽制、強隊對抗頻率、比賽節奏等方面實現結構性變革,中國男足在亞洲層面的競爭力恐怕會持續滑落。遏制向下螺旋,不能只靠從業者“更積極的態度”,而必須從聯賽根基上重新塑形。這樣的改革若一再拖延,中國男足的下行曲線恐怕只會更陡、更急,直至徹底錯失本周期最關鍵的重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