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王錚
由于疫情的影響,原定于2021年舉辦的成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延期到了今年舉行,這也是中國第三次舉辦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不知道是巧合還是種輪回,此前兩屆分別是2001年的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和2011年的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也就是說其實如果成都不因疫情改期,這項全世界大學生頂級體育賽事每隔10年就會造訪一次中國。如今20多年過去了,從2001年的北京到如今的成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給中國、給三座有著不同特色和意義的城市,帶來了什么?
2001·北京
為北京奧運會“練兵”
受訪者:陳晨曦(人民日報體育部記者)
2001年的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中國第一次舉辦的世界級綜合性體育大賽。而當時的背景情況是,11年前北京舉辦了亞運會,而就在北京大運會前一個月,北京申奧剛剛成功,因此,對于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人民日報體育部記者陳晨曦覺得那是一場有著“承前啟后使命的比賽”。
那一年陳晨曦才參加工作不久,他回憶說當年由于剛剛申奧成功,所以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籌辦上,雖不能說以奧運為標準,但強度和目標上,也都是為奧運練兵。由于互聯網在當時也只不過是剛剛普及,大家多數都還是在撥號上網,并不發達。北京市體育局經常會召開一些通氣會,向媒體通報賽事籌備進展,后來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主席喬治·基里安來京,也召開了多次發布會。因此,當時的很多體育記者,都經常會跑到北邊去開會。
對于場館建設,大運村是一個地標性建筑,為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建造一片住宅區,也是世界大運會歷史上的第一次。當時的選址定在了北三環,如今的那里已經是尚風尚水的好地方了。至于場館,其實當時的幾個主要場館還是北京亞運會時的英東游泳館、北京奧體中心等等,大大小小的比賽場館、訓練場地五十多處,但新建的只有七個。
雖然場館并沒有新建太多,但為了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舉辦,北京的基礎建設還是花費了很大的心力。“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晚上采訪完,搭同事的車回報社的時候,都要從四環路走,因為當時很多場館都在奧體中心附近。而那時的四環路剛剛開通,車很少,照明也還不太完備,一路上都挺黑的。”陳晨曦回憶說,當時為了大運會,四環路剛修通,那會可不像現在這么堵車。
對于那一屆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代表團也是十分重視的,姚明、劉翔、郭晶晶等當時已經嶄露頭角或者還沒成為明星的一線運動員,都參加了比賽。中國代表團也以54金25銀24銅的成績,第一次登頂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金牌榜。
“當時的大運會,對于運動員,甚至是我們這些參與其中的人來說,都有這一種昂揚向上的態勢。”陳晨曦回憶說當時整體上都感覺很自信:“北京通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向全世界展現著自己,我們能夠正視一些問題,比如空氣質量或者組織賽事中的一些疏漏。當時大家還是能夠去觸碰這些問題,敢向一些國外領導人、運動員去發問,通過他們的回答,去解答一些疑惑,修正一些我們可能看起來有些偏頗的觀點。”
2001年確實是一個有著歷史屬性的年份,除了申奧成功,那一年年底,中國還加入了世貿組織。而在此之前舉辦的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也像是中國用體育的方式打開一扇大門,讓更多人去看到中國社會蓬勃發展的前景。陳晨曦認為這是當時北京大運會所要展現的重要一環。至于成績上,如愿拿到金牌榜第一,不僅是中國體育攀升的著力點,也是一個發力點。
2011·深圳
深圳有著獨到的發展眼光
受訪人:慈鑫(中國青年報記者)
2011年的深圳大運會是中國舉辦的第二次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這一次我們不再是摸索前進,而是有著北京大運會的經驗。而且,就像北京大運會當時的背景情況,深圳大運會其實也有著一些微妙的地方,畢竟2010年廣州剛剛舉辦完亞運會,作為“鄰居”的深圳,自然也是希望能夠成功的舉辦一屆世界級綜合大賽。
不得不說,深圳作為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這是一座有著前瞻性“眼光”的城市。在深圳大運會的籌辦過程中,像主場館、新聞中心等等選在了當時地理位置還比較偏的龍崗區。作為采訪過多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和奧運會的中國青年報記者慈鑫,如今回憶起采訪深圳大運會時的場景,還表示當時即便從市區坐地鐵過去,也要一個多少小時,確實挺遠的。不過,慈鑫也表示,現在來看,這恰恰體現了深圳這個城市在發展中的一個前瞻性。如今的龍崗區已經發展的很好了,這也體現了深圳在這方面的戰略眼光。
從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代表團第一次拿到金牌榜第一,到深圳大運會期間,其實中國體育代團在2003年韓國和2007年泰國,兩次也都成功問鼎金牌榜首位。但在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中國的金牌數再創新高。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相較于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第一次在國內舉辦,我們雖然金牌數刷新了紀錄,但令人欣喜的是,這屆比賽相較于爭金奪銀,已經更像著大學生賽事的方向發展,味道更加“純正”。
2023(2021)·成都
把一場“耍耍”比賽辦成了超奧運檔次
受訪人:薛劍(四川日報社體育總監)
成都大運會因為眾所周知的疫情影響,從原定的2021年,延期到了今年舉行。這無疑對于成都的準備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難度。作為四川日報社體育總監,薛劍是一名資深的體育媒體人。在他眼中,雖然成都大運會推遲兩年舉行,但這場世界級大賽是成都這座城市發展進程的一個必然。隨著成都城市人口激增,原有的體育場館已經無法滿足老百姓日常健身和觀賽的需求——要知道,成都已經近10年沒有修建過大型體育場館,尤其是在成都體育中心發現歷史遺跡之后。所以這次成都承辦大運會,單從場館方面來說,至少讓成都的體育場館設施提前了20年,趕上甚至超過了國內一流體育場館的水準,能夠達到并滿足多項國際、國內賽事承辦的硬件要求。而對于成都老百姓來說,自從2007年女足世界杯之后,已經很多年沒有在家門口看到過高水平的國際賽事,這也是為什么今年鳳凰山足球場持續火爆的原因之一,大家對于高水平體育賽事的饑渴程度可想而知。
隨著中國國力的興盛,奧運會、亞運會都先后在國內舉辦,而對于大運會,薛劍表示這在體育記者眼里都是“耍耍”比賽,比賽的鍛煉價值固然有,但價值高不高,就看怎么看了。像這屆成都大運會,中國隊在很多項目上都呈壟斷局面,比賽過程也沒有太大波折。這也延續了北京和深圳兩屆比賽的“傳統”,甚至金牌數再創新高。
不過,常年參與報道大賽的薛劍也談到:“我們把一個‘耍耍’比賽辦成了超奧運會的檔次,但仍然暴露出成都在舉辦國際賽事中的不足和經驗欠缺。”
但成都畢竟與此前國內舉辦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北京和深圳不同,一個是政治文化中心,一個是經濟特區,而成都則是很多人心中的宜居之選。這次的大運會,來自各國的運動員也深深感受到了這點。從各種社交媒體上,國外選手在成都街頭吃火鍋、跳廣場舞,甚至學著打麻將,去荷花池買東西的視頻,以至于讓國際大體聯甚至專門澄清,大家來成都,不僅是來比賽,也是體驗成都這座擁有歷史底蘊的城市。而這對于成都來說,則是“成功”的。
大運會帶來的轉變
受訪人:慈鑫(中國青年報記者)
如果說2001年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開啟中國舉辦世界級綜合體育賽事的起點,那之后的深圳大運會和成都大運會則在辦賽中,更充分的體現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理念的變化。
“深圳大運會的時候,給我的印象,是場館造型的獨特與美觀”,慈鑫說給他印象深刻的是當時主體育場的水晶石造型,這也體現出了深圳這座大都市的特點。而到了本屆成都大運會,十多年時間,隨著人們逐漸重視綠色、環保、減少能源消耗等理念,這次的場館建設以及一些科技配套,也在向著這些理念去契合。比如給慈鑫留下深刻印象的“冷像”設施,就是利用自然環境,達到一種自然的降溫效果,代替了空調的作用,但更佳綠色和環保。
其實,這種轉變也有些巧合,深圳作為經濟特區,而成都則是宜居城市。十多年時間,國人也從以前更追求經濟發展,如今更多轉變為了去保護環球,尋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這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體現。
除了辦賽的理念,作為體育比賽,競技層面自然也是重要一環。但恰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又有著一種獨特的使命,要更好的展現大學生的風采。從北京到深圳再到成都,中國代表團的金牌數不斷刷新,截止到8月7日,中國代表團在成都大運會的金牌數已經達到了90枚,總獎牌數也高達160枚。但在金牌之外,慈鑫認為我們正在通過金牌把大運會希望體現的那種綜合的價值體現出來,而并非還是單單只在競技層面上。這也是我們舉辦了三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對于金牌追求上,一種意義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