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全媒體記者邵化謙述評
我們不是不能接受大運男籃輸球,但不能接受球隊以那樣一種方式輸給中國臺北隊,就這么簡單。
中國男籃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歷史,可以以2005年為節點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榮譽追求期,在2005年之前,舉凡國際性比賽,中國男籃從來都是管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我打亞洲比賽、打世界比賽,基本都是以國家隊為班底,所以2001年在北京舉行的大運會,中國男籃拿到了第二名,半決賽1分險勝美國,決賽大比分不敵南斯拉夫,拿了亞軍。
但你看那屆大運會的男籃陣容,王治郅、姚明、巴特爾、莫科、馬玉坤、杜峰、張勁松、朱芳雨、張成、郭士強、陳可、遇俊鍇,再加上主教練王非,基本就是中國男籃的主力陣容,這陣容就是奔著好成績來的。
但從2005年開始,后面中國男籃參加大運會的陣容就發生了很大變化,球隊的組隊方式變成了以CUBA冠軍隊為班底,再補充一些其他球隊的好手,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球員參與其中,球隊實力下降是難免的,所以那之后,大運男籃就沒進過前12,還曾兩次排名第22,幾乎叨陪末座。前兩屆大運會,男籃在小組賽就沒贏過球,都是全敗收場。
包括本屆大運會,你看咱們的對手,譬如立陶宛,前不久在杭州舉行的亞運熱身賽中以82比61大勝北京首鋼,這隊實力不弱,所以大運隊輸了也就輸了
說實話,球迷也已經過了那個希望中國隊所有比賽全贏、來滿足民族自豪感的階段了,前面咱們派國奧隊、二隊甚至三隊去打亞洲級別的比賽,輸的次數也不少,從沒見球迷這么大反應。
但輸給中國臺北隊,還是越過了大家所能接受的底線,原因有二:第一,你的實力本身是要強于對手的,以前面打巴西、立陶宛為參照物,大運男籃的實力要高于對手,他們也曾經在比賽中一度領先對手12分;二,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因為對手是中國臺北隊。
球迷看球論成敗得失,很多時候都是基于最樸素的情感,何為樸素的情感?不希望男籃輸給中國臺北,就是一種樸素的情感,原因就不多解釋了,畢竟十年之前,2013年亞錦賽中國男籃輸給過中國臺北一次,彼時輿論沸反盈天,這就是樸素的情感。
有的隊能輸,輸了也不怪你,但有的隊,不行。
大運男籃的隊員們可能會感到委屈,畢竟隊伍里的成員來自清華、北大、廣工、北體大、上海交大、廈大等等高校,還有張寧、祝銘震這樣在CBA征戰過的球員,五湖四海哪都有,偏偏合練時間又只有兩周左右,所以攻防兩端缺乏默契,尤其防守端沒有形成體系,這也是客觀原因。
但這不是輸給中國臺北隊的理由,你的集訓時間短,對手就長?更何況對中國臺北隊是大運男籃在本屆比賽的第三戰,經歷了前面兩戰的磨合,球隊配合理應更上一個臺階,結果卻出現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情況,一場比一場打得差,就讓人難以理解了,教練員在其中又擔負了怎樣的角色?隊員們知不知道這樣一場比賽的意義?
這場失利其實也給很多隊伍提了個醒,當你穿上印有國旗的戰袍,或是教練員服裝時,并不代表著你要贏下所有的對手,但有一些比賽,你必須要贏。
為了球迷這發自肺腑的、樸素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