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小五
不幸的是,盧卡庫又擋住了隊友近在咫尺的射門。國際米蘭對曼城的歐冠決賽,很多人可能會對羅德里進球的印象不是很深,但一定記得盧卡庫擋出隊友迪馬爾科必進球的定格瞬間,他再次成為國米捧杯的“絆腳石”。
之所以說再次,是因為早在2020年的歐聯(lián)杯決賽上,盧卡庫就用門前笨拙的一腳把皮球踢進了自家球門,幫助對手塞維利亞3比2反超國米,進而奪冠。如果單拎出來這兩個片段,可以說國米因為盧卡庫痛失了兩個冠軍。
不僅如此,盧卡庫之所以被中國球迷戲稱為“楚莊王”,源自2020-21賽季歐冠小組賽最后1場,盧卡庫在第89分鐘擋出了隊友桑切斯的頭球攻門,力保對手球門不失,導(dǎo)致國米不僅沒能晉級歐冠,甚至直接小組墊底失去了繼續(xù)參加歐聯(lián)杯的資格。
“楚莊王”為“杵樁王”的諧音,形容盧卡庫像樁子一樣杵在那里,他那么大的身板,總是出現(xiàn)在最核心的小禁區(qū)內(nèi),在隊友射門的一剎那,他只能下意識地縮了個脖子,顯得極為喜感,連因此得利的頓涅茨克礦工也在賽后拿盧卡庫打趣:“是盧卡庫拯救了這場比賽!”
相比之下,同曼城這場歐冠決賽的“杵樁”則平淡了許多,迪馬爾科的補射也有些綿軟無力,擋在門前的魯本·迪亞斯大概率是能把這球解圍的,但誰叫他是盧卡庫呢?有“楚莊王”的名號在外,自然吸引了所有好事者的目光。很不幸,盧卡庫再次成為了當(dāng)今足壇的一個笑料。
為什么盧卡庫總是會出現(xiàn)在最關(guān)鍵的位置擋出最關(guān)鍵的射門呢?好的方面講,是他作為前鋒的位置感很強,在定位球制造的混亂中總能找到最具威脅的位置,不說直接殺傷禁區(qū),也能間接吸引火力,給后插上的隊友創(chuàng)造空間。但另一方面,盧卡庫就是如此的笨重,一般球員見到隊友射門過來,會下意識地彎腰或跳起,而盧卡庫受限于超過200斤的體重,只能喜感地縮縮脖子,迪馬爾科補射的那一刻,他甚至是先用腿碰到了皮球才轉(zhuǎn)身明白了怎么回事。一句話,盧卡庫的塊頭太大了,你沒法指望他在千鈞一發(fā)之際用身體閃出一條進球通道。
其他球迷笑歸笑,國米自己人得接受這點,因為大塊頭有大塊頭的好處,自然也有其弊端。這次進攻中,如果沒有盧卡庫的身板在禁區(qū)內(nèi)撐著,迪馬爾科根本就拿不到第一次頭球吊射中楣的機會,曼城中衛(wèi)阿坎吉英勇了一整場,但在比賽最后時刻已經(jīng)在和盧卡庫的對抗中落了下風(fēng),盧卡庫只是用身體頂了一下阿坎吉,對方就應(yīng)聲倒地,為迪馬爾科在小禁區(qū)內(nèi)爭取了一個近乎真空的地帶,如果沒有盧卡庫的大塊頭,這次威脅進攻也就不存在了。
當(dāng)然盧卡庫依然有他的局限性,他自己也浪費了一次絕佳的機會:傷停補時階段,戈森斯左路做了一個無懈可擊的頭球擺渡,盧卡庫門前無人防守,大半個空門的機會,但他愣是頂向了對方門將埃德松的腿上,再次錯過力挽狂瀾的機會。為什么說“再次”?因為就在上一次國米進入到歐戰(zhàn)決賽的時候,也是盧卡庫在第65分鐘錯過了一個單刀機會。所以說盧卡庫浪費機會并非偶然,在最最重要的比賽中,這已經(jīng)成為了他的常態(tài)。
但是與那些平庸的球員相比,盧卡庫至少能跑出這個機會,這就是他的局限性,他能依靠個人能力創(chuàng)造出機會,或者能尋覓到機會,但最終還是把握不住。在他身體狀態(tài)不好的時候,比如小因扎吉還沒有研究出鋒線2換2的輪換大法時,盧卡庫總是能上演多次過球門而不入的戲碼。最典型的是對陣佛羅倫薩的聯(lián)賽次回合,小因扎吉把盧卡庫當(dāng)作唯一可以仰仗的球員,幾乎每次進攻都要依靠他的噸位,盧卡庫也利用自己的沖擊力贏得機會無數(shù),但最終卻是錯失3次必進球機會。
如今的現(xiàn)實是,國米非常需要盧卡庫殺進小禁區(qū)制造威脅,但同樣也要接受他在禁區(qū)內(nèi)的笨拙。失誤總是被放大的,很多時候,這也是屬于國米進攻中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