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梁熙明
落后之時,相信很多球迷在為德國隊著急上火:德國隊就該上中鋒,用戰車沖!
這種論調由來已久,但它仍然停留在20年的印象流。事實上,德國早就不“戰車”了,多移民的加入,已經改變了德國隊傳統文化,不再“鐵血強硬”,對傳控打法的學習模仿,也讓德國隊氣質陰柔化,球員意志力遠不如老德國隊,之前的歐國聯小組賽,德國隊0比6慘敗西班牙,書寫德國隊百年奇恥。
這一切,瓜迪奧拉對拜仁的同步改造“功不可沒”,德國隊大賽跌跟斗時,瓜仙往往陪綁,被拉出來批斗一番,指其為德國足球“娘炮”的元兇。
以德國現有國情,你就是想讓德國重新“戰車”起來,它也已經沒油了。一國足球整體風格的改變,是回不了頭的,因為變革是自上而下、全方位的,當國家隊傾向于打傳控,青訓方向必然是大力挖掘培養傳控型攻擊手,而不再將重點放到傳統大中鋒上,克林斯曼、比埃爾霍夫、克洛澤,一去不復返了。
事實上,即使是克洛澤,在勒夫時代也已經被邊緣化了。他已無法在拜仁立足,而加盟的是拉齊奧,一支常年在歐聯杯邊緣的球隊。2014世界杯,勒夫一開始也并不重用克洛澤,而是熱衷于各種戰術實驗。1/8決賽出戰阿爾及利亞,德國隊極為被動,堪稱整個2014世界杯德國隊最狼狽一戰,此戰諾伊爾15次出擊禁區外解圍,由此誕生“門衛”一說。對阿爾及利亞之后,勒夫扶正克洛澤,并不再抓鬮式實驗,而是讓每個球員“該干嘛干嘛”,讓本來就是中鋒的克洛澤打中鋒,而不是穆勒客串,讓本來就是后衛的拉姆打后衛,而不是客串后腰,穩定之后,德國遂爆發戰斗力,一路順風順水登頂。
為什么德國非要放棄“戰車”?恰恰是在與西班牙的對決中,德西球員之間巨大的技術鴻溝,讓勒夫看到了無解——2008歐洲杯,最后一代“戰車”代表巴拉克領銜的德國隊,決賽對西班牙是絕望的,如果壓出緊逼,身后留下大片空當,被西班牙輕松打反擊;如果龜縮防反,則西班牙用各種傳球線路慢慢切割,零敲碎打,德國隊沒有任何戰勝對手的辦法。
所以勒夫等人下決心變革。變革后的德國足球受益無窮,技術性的改造,新德國比老德國更抗打擊,腳下更細,手段更多,完全有別于從前那種機械化、力量化的“戰車”。
盡管此戰最后關頭,還是靠傳統中鋒菲爾克魯格,但事實證明德國隊是可以與西班牙斗腳法的。比賽尾聲階段德國隊創造的連串機會,全部是地面配合,包括扳平球之前的發展,仍然是走地面配合,在肋部打穿西班牙防線造成,無一是兩翼傳中頭球硬砸。
而且,今天的德國隊依然保留了戰車時代的最大優勢——體能。德國球員的身體素質,對西班牙是碾壓性的,尾聲一個非常喜感的鏡頭:布斯克茨角球禁區內與看管對象相互拉扯時,正好被戈雷茨卡一個“擋拆”,迎面撞上,兩人都是1.89米,布斯克茨76公斤,戈雷茨卡82公斤!結果是德國人一動不動,西班牙人像撞上一堵墻那樣,當即仰面倒地。
恩里克重用青年軍,佩德里、加維、以及后續換上的尼科·威廉斯,確實給西班牙增添了新鮮感,但由此必然帶來對抗下降,體能不足。比賽尾聲,西班牙已經徹底失控,完全無法“控球防守”,只得聽任德國隊一次又一次殺入禁區,靠門將烏奈·西蒙神撲,聽天由命。
體能優勢,仍然是德國足球的一大法寶,超強的身體素質,正是近年來德國足球高位逼搶屢創佳績的底氣所在——它就是有充足體力,比你跑多出一個人來,每個局部都形成人數優勢,敢于逼搶到門前。
德國足球完全無需留戀“戰車”,稍有挫折便想回頭路,如果說德國隊還有什么缺陷,恰恰是它的技術性改造還遠遠不夠,球員在關鍵部位上的技術意識能力,與西班牙、南美球員相比仍有差距,仍需德國足球青訓繼續深挖。
德國擁有最穩定健康的足球經濟體系,有層出不窮的青訓苗子,有嚴格的管理制度,給德國人時間,出成績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