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白亼
在NBA的世界里,轉換進攻往往是一支球隊能夠在球場上獲得的最寶貴的進攻機會。上個賽季常規賽,就連轉換進攻效率排名倒數第一的火箭,一共有23支球隊每回合轉換得分能夠達到1.1分。而以個人單打這種進攻方式進行對比,聯盟效率最高的是公牛,每回合得分是1.05分,聯盟只有4支球隊每回合單打得分大于1分。如此一來,當對手獲得轉換進攻機會的時候,使用犯規的方式將其破壞,是防守者最明智的選擇。
為了限制這種低成本的故意犯規,聯盟在新賽季于“Clear Path Foul”之外,增加了對反擊中故意犯規的處罰力度。根據新規,從本賽季開始,當進攻方進入攻防轉換流程之中,且已經開啟持球推進,擁有速度、身位上的優勢時,如果防守球員出現對人不對球,故意破壞快攻機會的犯規動作,就會被吹罰所謂的“Take foul”,處罰結果為一罰一擲。
實際上,對于聯盟來說,這個新規已經不算陌生,自2018-19賽季開始,NBA下屬的發展聯盟就已經開始執行了這個吹罰規定。之所以在本賽季決定將這個吹罰規定落實到NBA中,聯盟的考慮并不是空穴來風。在2017-18賽季的時候,不算前三節比賽的最后一分鐘以及第四節比賽的最后兩分鐘,在其余總計43分鐘的比賽時間里,場均只會出現0.32次針對對手防守反擊的故意犯規。而到了2020-21賽季,這個數字已經來到了1.4次。在四年的時間里,翻了三倍。
通過在G聯賽的“臨床試驗”,NBA認為這個規則已經獲得了成功。“首先,這個規則很有效,讓我們看到了更加流暢的籃球比賽。”聯盟裁判部門的高級副總裁麥卡琴在接受采訪時說道:“關鍵就在于,當你增加了對某種犯規的處罰力度之后,球員們就會減少這樣的犯規傾向。”
在G聯賽落實新規前的2017-18賽季,不算前三節比賽的最后一分鐘以及第四節比賽的最后兩分鐘,總計有72次針對防守反擊的故意犯規發生。而在新規落實之后,這樣的犯規在常規時間里幾乎絕跡。2018-19賽季,在相同的比賽時間里,僅有7次故意犯規發生,效果顯著。2021-22賽季,略微上升到了15次。如此出色的效果,也為NBA樹立了信心。
不過到NBA里,這個規則究竟能不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還有待觀察。由于NBA球員的身體能力普遍要比G聯賽球員更強,在防守對手反擊的時候,使用的動作與判斷往往也更加激進,對裁判的判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讓每個人都同意這個新規是很天真的想法,但是我們想要讓球員們可以合法地進行搶球,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會讓比賽繼續。”麥卡琴說道。從處罰結果來說,失去轉換機會的球隊,只拿到了多余的一次罰球機會,一罰一擲并不算特別嚴厲。但是在分分關鍵的決勝時刻,這一分就有可能決定勝負。
根據數據統計,上個賽季里,各支球隊利用對手的非投籃犯規,每次能夠得到1.08分。以上個賽季的技術犯規罰球為例,全聯盟的平均得分率高達81%。由此簡單推算,每支球隊平均能夠利用對手的故意犯規,得到1.89分,效率奇高。聯盟頂級的防反隊伍,例如搶斷能力極強的灰熊,轉換進攻回合數占比能夠達到接近20%。包括字母、詹姆斯、布朗、福克斯這些防守反擊能力極強的球員,都將因此受益。
“如果我們能夠消除大部分反擊中的故意犯規,那么這則規定就可以被視為成功了。” 麥卡琴說道:“我們希望球員們可以展現自己的身體能力,這個新規能夠幫助我們看到更多更流暢的轉換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