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向佟
事情總是有多個角度,往往,態度不鮮明的“騎墻”會讓你得出最接近真相的結論。
昨天,“體壇+”發表了幾篇關于梅羅時代討論的文章。駱明主編對工資和團隊的論述發人深省;同事李輝那番
個人與團隊關系的闡述頗有見地。而這里,要對個人VS團隊議題提出另一個角度的愚見是:個人英雄主義,對于足球,太重要了。
不論如何粉飾太平或回避事實,近年已有太多業內外人士道破天機:愛看球的年輕人,變少了。原因很多,智能手機時代快餐文化的流行和人們耐心的降低,電競等新興娛樂對傳統競技體育的沖擊,都是客觀存在的因素。而就足球本身,一個致命要點在于,球星變少了。
足球當然是團隊運動,團隊當然在競技價值上遠勝個體,個體也當然需要身處一個強大團隊才能成功。但,足球作為一件商業產品,作為一個充滿情感投入和偶像崇拜乃至宗教狂熱和飯圈文化的娛樂形式,如何把它推銷出去,球星的作用絲毫不亞于團隊。把這個產品售賣出去,讓這項運動賺取更多人的關注,足球才有更遠大的前途,團隊的價值才有更充分展現的舞臺,哪怕你認為有些包裝營銷方式是扭曲變質的。
今日足壇,最流行最甜美的是團隊足球,最遺憾最“有毒”的也是團隊足球,那種缺乏突出個體的團隊足球。一場球贏下來,很可能是11人乃至16人的共同功勞,專家和民科會樂此不疲賞析他們的集體協同。但傳播力上,媒體也好,更廣泛的普通球迷也罷,很難熱衷于技戰術的精研,陶醉于推演圖上點點線線的勾勒和集體的力量。很多人想要的,就是一個動人的英雄故事。
就像戰爭,真正最不可或缺的力量一定是那幾十萬幾百萬籍籍無名的普通戰士。有他們在,換個領袖,換幾個英雄人物,也許仍有勝機。沒有他們在,任何領袖任何英雄都注定束手無策。很可惜,戰爭故事從不以百萬無名戰士為主角,它要的就是領袖的殺伐決斷、英雄的智勇雙全。
足球上,就像昔日紙媒或今日網媒,總要試圖突出個別球星,尤其是前場球星。網絡戰報標題的標準格式一定是“張三雙響,李四絕殺,A隊幾比幾B隊”,而幾乎從來不會是“張三搶斷狂,李四解圍王,A隊幾比幾B隊”,更不會是“首發11人替補5人都很棒,A隊幾比幾B隊”。
十幾二十年前某些網媒創造的“行業規范”,將二線以下球星排除在了標題之外。你名叫C羅或梅西,你什么都沒干也會被想方設法塞進標題;你名叫埃蘭加或努諾·門德斯,你在標題里可能更名為妖星、魔翼、黑煞。這樣的“行業規范”非常可鄙,但充分折射現實:足球需要球星,有球星,才能賺取更多關注,更多點擊;不是球星,就只能假裝你是個厲害的無名氏,才能把更多人騙進來。
“誰進球最多=誰最牛X”不夠科學,但在推銷足球這件產品時,卻接近真理。當今足球一大困境就是,叫座的、炫目的、家喻戶曉的球星數量遠不及當年。多少輕度球迷,看完一屆歐洲杯,對冠軍意大利的太多球員留不下深刻印象。多少輕度球迷,看到曼城切爾西的比賽海報會問:德布勞內我基本認識,另外幾個是誰?
馬赫雷斯?普利希奇?芒特?哦。
2年多前,筆者嘗試討論過“為什么這個時代的球星捧不紅”。文中所提“時代殺死性格”、“社媒殺死主角”之外,瓜迪奧拉帶動的全能化育才思路、六邊形戰士的流行,也是重要成因。越來越多的球員變得更加全面,球員普遍技術良好體能充沛,有鮮明標簽容易一眼識別的球星減少,最終這也許會滿足足球專家的審美旨趣,但對更大范圍的推廣只會貽害無窮。
梅西C羅老了,足球需要新一代的梅羅、新一代的大羅齊祖,也需要新的里瓦爾多、巴蒂斯圖塔、貝克漢姆、勞爾、亨利、皮耶羅、博格坎普、菲戈、卡恩。一個巴西隊阿根廷隊意大利隊荷蘭隊的眾多主力令普通球迷感到陌生的時代,并不會是足球變得更美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