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特約記者 弈桑
印第安維爾斯的四強陣容已經創(chuàng)造了歷史——這是大師賽自1990年創(chuàng)辦以來的總共280站比賽中,第一次由四位top25之外的選手包攬四強!而在半決賽結束之后,隨著唯一的前大師賽冠軍迪米特洛夫,以及本土最后希望弗里茨的相繼出局,今年決賽陣容的期待值之低,對現場球迷而言確實是令人嘆為觀止。
最終,這項號稱“第五大滿貫”比賽的冠軍,將在兩位首次闖入大師賽八強的選手之間展開,分別是賽前排名第26位的英國選手諾里,以及排名第36位的格魯吉亞選手巴希拉什維利,也就比今年邁阿密的決賽陣容——37位的胡爾卡奇和31位的辛納稍微高了一些,過去并稱為“陽光雙冠”的這兩項賽事,今年卻將先后誕生其大師賽歷史上最冷門的冠軍。
這是偶然嗎?這兩項比賽今年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費德勒、納達爾和德約科維奇集體缺席,然而少了“三巨頭”后,幾位新生代領軍人物反而沒能打出應有的水平,特別是在印第安維爾斯,甚至沒有一位前十球員能夠打入四強。看起來,和前輩巨頭們相比,梅德維德夫、茲維列夫和西西帕斯這些小巨頭們的穩(wěn)定性顯然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這兩站比賽同時產生這么多冷門,還與場地條件有關,它們是所有硬地大師賽和總決賽中球速最慢的,印第安維爾斯更是球速墊底,梅德維德夫就曾抱怨感覺像在“打紅土”。當然這不是全部借口,畢竟茲維列夫和西西帕斯在慢速球場也有很好的成績,但不得不說,慢速硬地和紅土還是有很大不同。
另外,今年印第安維爾斯的比賽首次在十月舉行,干燥炎熱的氣候也是很大的挑戰(zhàn)。作為今年大師賽中獎金最高的一項,如此慘淡的決賽陣容,再加上偏低的上座率,讓時隔900多天回歸,想要努力彌補去年未辦賽遺憾的印第安維爾斯十分尷尬。
而對兩位決賽選手來說,他們都將迎來生涯最重要的一場決賽。諾里是今年進步最快的選手之一,這已經是他本賽季第六次打入決賽,和德約科維奇并列ATP第一位,他的勝場數也來到了46,超越了德約排在第六位,要知道在今年之前,他生涯總的勝場數才只有51場!
如果奪冠的話,諾里在“通往都靈”積分榜上將升至第十,將看到首次入圍總決賽的希望。有趣的是,過去印第安維爾斯大師賽三個排名最低的冠軍——柳比西奇、克雷特加、考瑞爾奪冠時的排名也諾里一樣都是26位,而且三人奪冠的年份分別是2010、2000和1991年,基本都是十年一次,而今年剛好又過了十屆!(去年未辦賽)
所以,這對諾里來說算不算一個吉兆呢?那先要看決賽對手是否答應了,巴希拉什維利此前拿到過三個500賽的冠軍,今年他有兩個250賽的冠軍入賬,狀態(tài)卻是也相當出色。交戰(zhàn)記錄方面,諾里取得了兩人僅有的一次交手勝利,那是在今年三月的鹿特丹首輪,英國人以6比0和6比3輕松獲勝,而這一次賠率也更加看好諾里,他以1.57對2.37稍微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