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羅珂
“過去11年,參加NBA聯合試訓的NCAA球員,他們在大學的登記身高和選秀前的體側身高,平均誤差只有0.25英寸!”這份特別的“喜報”,出自美國媒體在今年休賽期的一份調查報告。不過如果你留意查看這些身高數據就會發現: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球員的身高有水分,且比起對身高要求并不苛刻的后衛球員,內線球員似乎更有這方面的需求。但有意思的是,由于當今NBA四號位和五號位的位置區分愈發模糊,甚至側翼球員也可以代打中鋒,新秀們把身高多多少少往上報的意義已不及以往大。
虛報身高屢見不鮮,教練對球員寬容
為了避免被固定在五號位這一個位置,而是希望在四號位甚至三號位有施展身手機會,甚至有球員主動把身高報低——加內特、杜蘭特們,后繼有人了。
NBA新秀球員身高有水分,根源往往不在大學,而在高中甚至更早。
即便是那些中學傳統籃球名校,亦或是AAU強隊,在球員個人基本數據方面也不會管理得多么嚴格。畢竟十來歲的年輕球員處于發育期,長高增重都再正常不過,外界對這方面的資料也沒有嚴格要求。甚至,有些球隊并不會認真測量搜集相關數據,它們可能源于球員自己報數或者從其他地方摘錄。
在大學籃球隊決定招募某位中學明星球員時,后者說不定才會第一次接受正規的體側。但從實際操作上看,教練們往往不會在拿到數據后才做決定,尤其是那些執教經驗豐富的教練,往往在對球員進行目測,認定他們的身高體重不會不適合打某個位置,便不再糾結于此了。
不過,如果球員不是五星高中生,或者他是個優缺點同樣突出的半成品,球員本人或者家人就會采用虛報數據這種包裝方式。畢竟在如今技術統計越來越詳盡的今天,球員可以美化自己的空間越來越小了。1.91米的球員穿上內增高鞋墊,就可以報成1.96米甚至1.98米的高后衛,“下一個盧卡·東契奇。”
“也不總是球員自己虛報身高,你會聽到他的私教或者父母對我說,‘吉米真的有1.96米。’”澤維爾大學主帥斯蒂爾笑著說,“然后你會揭穿他,‘不,他只有1.91米。’我們不會對那些認為自己孩子身高比我們掌握的數據更高的家長客氣。他們則會繼續解釋,‘不,他真的沒那么矮。’”
另外,還會有些高中生對大學教練說,自己做過檢查,醫生說他的生長板還沒有閉合,未來再長高5厘米甚至10厘米不成問題。但實際上,像大衛·羅賓遜、安東尼·戴維斯那些兩三年長高20多厘米的例子,本來就是極小概率事件。“30年前我剛做教練時,非常相信這些年輕人的話;但他們中間沒有任何一個突然長高,這種情況本來就少之又少。”馬里蘭大學教練特金說。
不同的大學校隊,哪怕他們都是NCAA傳統豪強,對待體測數據的態度也不盡相同。有些測穿鞋身高,有的測裸足身高,有些兩種都測;有的每年測,有的只在入隊時測;有的四舍五入,有的直接+1……不過,如果球員堅持登記自己的穿鞋身高,教練不會堅持己見,除非他在入隊前就對球員約法三章。“我們會和球員‘合作愉快’。”佐治亞大學的科林教練坦言,這也是NCAA圈子里的一種平衡,NBA球探和教練也心知肚明。
數據縮水也打出名堂,追夢成為榜樣
所以,“身高數據脫水”是NBA選秀的一環,也不會有人因為發現球員虛報身高而大發雷霆。
在NCAA發揮出色的前堪薩斯大學球員托馬斯·羅賓遜,當時的登記身高為2.08米,是貨真價實的內線悍將;不過在NBA聯合試訓期間,他被測出裸足身高只有2.03米。但在2012年NBA選秀大會上,國王還是用5號簽摘下羅賓遜。至于羅賓遜完全沒有打出身價,過去5個賽季都沒在NBA賽場出現,只能說國王識人眼光太差。君不見NBA登記身高也比NCAA矮的德雷蒙德·格林,就成了全明星和總冠軍得主,還拿到了總數上億美元的大合同?
2017-18賽季入選最佳防守者陣容、NBA公認的3D悍將羅伯特·科溫頓,在田納西州立大學打球時登記身高可是2.06米,但聯合試訓時縮水到1.99米,可又有多少球員能夠躲開他那2.16米的臂展?所以,在雙能衛和能打多個前場位置的鋒線球員大行其道的今天,NBA越來越不看重身高——至少,不是單純的只看身高。阿肯色大學的穆塞爾教練說,從NCAA到NBA,評判球員的標準方面,臂展可能比身高更重要。“現在大多數球員的臂展都超過身高,我們曾擁有一些簡直不真實的長臂球員,比如吉米·懷特和摩西·穆迪,臂展優勢能夠幫助他們防守更高的球員。所以在如今的比賽里,球隊要考慮的不是球員身高,而是球員能否防多個位置。”
2019年第二輪被黃蜂選中的科迪·馬丁,大學時報名身高為2.01米,但選秀聯合體測時測出的裸足身高只有1.95米,“原來我的身高連1.96米都不到,當這個數據被寫在紙上,我還是被驚到了。”不過馬丁的臂展超過2.08米,所以從選秀前到代表黃蜂出戰NBA,沒有人再拿他的身高說三道四。還有對手看到他后驚呼:“你本人看起來可高大多了。”
“無論如何,紙面上的數據不是救命靈藥,你必須上場比賽,表現出能否防住比你更高大球員的能力才行。”馬丁說。
小球風暴影響選秀,謊報情況銳減
如今,不止一支志在爭冠的NBA球隊,在季后賽刺刀見紅的生死時刻啟用超小個內線,
這個休賽期,快艇球員特倫斯·曼恩和籃網球員布魯斯·布朗在一起訓練。這對搭檔很有意思:他們的出生日期只差64天,身體尺寸也差不多,所打位置都是“后衛/前鋒”,而且都在所效力球隊扮演著小個陣容中鋒的角色。1.96米和1.93米的球員也能打五號位?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曼恩和布朗都足夠強壯,且有一雙長臂,無論掩護、單防還是搶籃板都不比一般的大個子球員差到哪里去。可待到換防外線球員時,他們的速度和靈活性可要強多了。
和那些空間型內線不同,曼恩尤其是布朗的中遠距離投籃并不穩定,他們通常會和三個甚至四個能投三分球的隊友聯袂登場,為大家服務做藍領工作。據統計,“萊昂納德+喬治+巴圖姆+雷吉·杰克遜+曼恩”這個組合,上賽季季后賽的效率值為+25.8,為隊內第三高;將萊昂納德換成馬庫斯·莫里斯的五人組,則以25.6排名第四。籃網方面也取得了類似的成功:杜蘭特+哈登+歐文+喬·哈里斯+布朗的組合,上賽季季后賽的效率值也有+18.4。布朗雖然只有1.93米,但在季后賽他平均每36分鐘能夠搶下7.9個籃板球,其中包括3個前場籃板球。
當然,上述數據樣本還不夠大,一年季后賽的高光表現能夠延續多久,誰也不敢保證。如果不是和多位全明星球員并肩作戰,曼恩和布朗還能發揮多大作用?他們是不是“特型球員”,專門給這些超級巨星服務的?萊昂納德、喬治和杜蘭特在防守尤其是協防都表現不錯,能夠彌補球隊在護筐方面的不足;泰倫·盧和納什給予手下球員足夠信任,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發揮的角色定位……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因素,即便如此,曼恩和布朗的成功也非常重要。隨著防守時無限換防、進攻時全部拉開這樣的戰術要求越來越流行,NBA可能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曼恩和布朗。雖然他們還需要提升自己的遠投能力——兩人一起訓練或許就是出于這種考慮——但這并不像兩年前啟用小個子內線時那樣,是不可或缺的技術。
只要對抗夠好,身高兩米左右甚至更矮的側翼球員,也可以在某些時間段出現在四、五號位上,在季后賽甚至總決賽上場。那么,虛報身高還有多大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