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原創
3月的天津,已經是春暖花開的時節。謝天謝地,在幾經周折之后,拿掉“泰達標簽”的天津津門虎神奇“復活”,將被足協獲準出現在新賽季中超的賽場上。然而津門虎這次所上演的“世界級讀秒絕殺”,并不能掩蓋天津足球當下面臨的尷尬。盡管天津足球如今仍然身處寒冬之中,但作為天津球迷,在這樣的一個春天,真要好好的和“泰達”說一聲再見。
作為一名80后,我對天津足球的記憶,就是因泰達而始。1998年,一支名叫“泰達”的天津球隊出現在了甲B賽場。那年,民園的球市異常得好,泰達也在整個賽季一場沒輸。全新的充滿朝氣的球隊,讓球迷們漸漸淡忘了天津三星兵敗濟南后天津三星降級的苦痛。
1998年,還在上小學的我,看到了藍色的泰達盜版球衣,成了校園里男同學們的時髦裝扮。記得于根偉、佐拉的泰達球衣在學校里出現頻率最高。當然,同學們的盜版球衣上要印上號碼才叫地道。
在娛樂項目相對匱乏的那時,是我們這些小男生們常聊的話題。每周的休息日,一場泰達隊,也是我們課余必修的功課。曾經聽天津球迷說過,那時候周末看天津隊贏一場球,就像三伏天里干了一整瓶冰鎮啤酒那樣舒坦。這樣的足球周末過完,新的一個禮拜工作都帶勁兒。當時還是學生的我不會喝酒,但我還能清楚的記得,看到泰達贏球后,那種干掉一瓶冰鎮可樂之后簡單樸素的勁頭,也能夠記得看完泰達一場勝利后,新一周的那種“帶勁兒”。當然,對于太多的天津球迷來說,久而久之就再也找不到了。
可以說,幾代天津人的成長過程里,離不開“泰達足球文化”的滋養。“足球文化”看上去有些虛無縹緲,但它卻嵌入在一座城市的各個角落。在還沒有“網絡群聊”的時代里,我曾經看過球迷們三五成群扎在樓群里針對泰達比賽的“土味群聊”。在酒吧還沒在城市普及的時代里,看到過夏夜燒烤里小彩電里播放的泰達比賽.....
北京球迷常說,“圣地”工體是北京城最后的“大雜院”。在天津,民園體育場也曾是泰達球迷心中的津門老戲園一般的圣地。在這,你總會聽到球迷們地道哏都味的球評。在前網絡時代,泰達的主場看臺上可是不缺真“懂球帝”,“上輪那場球可沒勁,平淡如水啊,這看球就跟洗大澡一樣,水得燙啊!”,“張玉寧這場沒法發揮好,他得想著怎么賠人家曲樂恒錢去......”
就在牛年春節前后,“泰達解散”成為全天津公開的秘密時,大批的球迷還擠到了天津資深體育解說王喆的直播間,聊起了無法復刻的泰達往事,回味著已然無處安放的泰達記憶。左樹聲、霍建霆、裴錦、李時鋒、趙斌、方根燮、古斯塔博、索薩、卡斯蒂亞諾、田野、田原……劉春明、金志揚、戚務生,一個個老三星、老泰達的故人被王老師和球迷們毫無理由的隨意聊起,一件件有關天津足球,有關泰達的往事被隨意談起。王喆老師還在直播間一次次的受球迷們“邀請”,表現了一把經典的球員播報“貫口”,“2號馮建國、3號古斯塔博、4號高飛、5號于光、7號遲嶸亮、8號孫建軍、9號張效瑞、10號于根偉......”真讓人找到了互聯網尚未普及的90年代不同年齡段的球迷們圍坐或圍站一起侃泰達的感覺。
對于泰達,天津球迷真笑過、真哭過,他是屬于一座城市永恒的溫暖記憶,屬于幾代球迷難以忘卻的記憶。
不論怎樣,在與泰達說一聲再見后,天津足球的“火種”總算得到了保留。而天津球迷們對于天津足球,對于泰達的難以言喻且無處安放的“無限熱愛”,也勢必將轉嫁到這支全新的天津津門虎之上。作為球迷,也只得希望全新的球迷不負球迷對于天津足球和天津泰達這片沉甸甸、帶不走的情誼。不論身處怎樣的條件,都要踢出津門虎應有的士氣,帶領天津足球走出這難捱的寒冬,為天津足球換來一個新的春天!
文/陳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