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中國足協新政給球員戴上了工資帽,其中外籍球員最高年薪為稅前300萬歐元,不少人認為此舉將導致中超各隊實力大幅下降,是否真的如此呢?
駱明:中超外援消費大降級,很多人認為,薪水降那么多,中超球隊戰力肯定完了。我覺得不用這么悲觀。
我當記者的前20年,一直迷信職業足球就是燒錢,燒得越多,成績越好。直到2013-14賽季,我對這個理論產生了嚴重懷疑。
2013年,拜仁和多特蒙德會師歐冠決賽,英超借助高漲的電視轉播費重金買人,尤其是大挖西甲墻腳。西甲則迎來“清倉”時代,受歐足聯“公平競賽政策”影響,以及對欠薪積習忍無可忍,西甲聯盟對工資帽和轉會收支出臺了嚴格標準(感謝特瓦斯),2013年夏天,西甲賣人近5億歐元,凈賺1億有余。馬德里競技賣了鎮山之寶法爾考,巴倫西亞走了索爾達多,塞維利亞更是把能賣上價的都送走了,如內格雷多、納瓦斯、孔多比亞等。
不料2013-14賽季西甲大爆發,淘汰賽六隊外戰全勝,馬競與皇馬會師歐冠決賽,巴倫西亞和塞維利亞在歐聯杯半決賽中相遇,塞維利亞最終決賽戰勝本菲卡奪冠。一朋友難以置信:“去年夏天賣了9000萬,塞維利亞還這么強,這不科學!”
從此,我開始醒悟,燒錢當然重要,但健康地燒更重要。我這些年寫文章,很多都是從工資入手,例如去年夏天我寫文章說米蘭小本經營是好事,不應該給高薪,很多米蘭球迷當時不理解,說如此這般米蘭怎么復興,但現實就是,清除一批準高薪球員后,更節約的米蘭,球員們反而動力更足。
燒錢,不是給予球員超出他們能力的工資,不是在隊內制造不平衡。這些年中超燒的世界級、洲級球星不少,2015年恒大拿到第二個亞冠,2016年中超開始提升燒球星的級別,J馬、拉米雷斯、奧斯卡,接連刷新轉會費紀錄,但這些年中超球隊的亞冠成績呢???仔細想想吧,這是偶然嗎?
我前不久發過一個微博,以米蘭喻恒大。當年意甲球隊在AC米蘭的指引下,紛紛燒錢,高價轉會在世紀之交達到瘋狂境界,卻在歐冠中被西甲殺了個落花流水,也是一個道理。后來意甲“去杠桿”,一批豪門降級,反而意甲歐冠成績復蘇,2003年會師歐冠決賽。
中超給外援定的300萬歐元頂薪,在疫情時代真心已經不少了,多找些歐洲南美的潛力股,即使球隊缺少了超級明星,但踢得更加團結更加整體,沒準反而會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