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中國足球2020賽季最后一場賽事足協杯決賽落幕。新華社對本年度中國足球進行總結,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足球帶來了磨難,也帶來了疫情背景下辦賽的寶貴經驗和重拾希望的堅強信念。
由于疫情一度在國內肆虐,中國足球的“開季”時間從原定的2月22日一直拖到7月25日。五個多月的“煎熬”后,終于迎來中超開賽。這是中國足球的旗艦賽事,也是中國體育產業的頭部IP,需綜合考慮防疫要求、硬件設施、人力統籌等因素,制訂賽歷涉及三級職業聯賽、足協杯、亞冠、國家隊等。中超得以開賽,無疑是從業者的福音和體育產業的利好。11月12日,江蘇蘇寧首次登頂,為中超冠軍球隊注入新鮮血液。
2020年是《中國足球協會2020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該計劃提出,在2020年以前:國足在2019年力爭進入亞洲杯4強,到2020年國際排名進入世界前70位;國奧晉級東京奧運會;國青與國少隊分別獲得U20、U17世界杯決賽階段資格;女足國家隊2019年世界杯力爭進入8強,東京奧運會力爭進入8強……除了女足保有進軍東京奧運會希望之外,其他目標均未實現,進一步凸顯了足球事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成功辦賽?這是擺在世界體壇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中國足球給出了響亮的回答。
33784人次、15040人次、9238人次,這是中超、中甲、中乙的核酸檢測數據,全部呈陰性!
8月22日,北京中赫國安與上海上港之戰,成為本賽季中超首場觀眾看臺開放測試賽。球迷重新走進賽場,既是抗疫成果的體現,也是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重回正常的表現。各項足球比賽的舉辦為推動社會復工復產、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對凝聚人心、重塑信心影響深遠。
疫情促使人們的健康意識覺醒,讓人們更注重生活品質。而“健康”同樣為中國足球所缺。常年的金元攻勢下,中國足球的肌體不斷受到侵蝕,落到年初16家職業俱樂部退出或解散的境地。中國足協近日提出進一步限薪、壓縮俱樂部支出、大力推動青少年足球發展等政策,或將幫助中國足球擺脫沉疴,走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