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林克報道
在新一代的大個子球員里,約基奇可以說是最會傳球的一位。而他擁有這樣的能力,絕非偶然,而是經過了艱苦卓絕的訓練。在約基奇很小的時候,他就被用模糊位置的方式培養。這不僅讓他練就了非凡的技術,也塑造了他在球場上極致的觀察力。
自帶體系 隊友在他身邊更輕松
先來回看這樣一個鏡頭,它不僅不是約基奇本賽季最出彩的一個鏡頭,甚至都不算是他在當晚比賽中最佳的一次表現。這是掘金與爵士在今年二月的一場比賽,雙方打到第二節的時候,約基奇在右側的翼位拿球。
這樣的場景,在掘金的比賽中經常出現。一位身高超過7英尺的中鋒,揮舞著看起來有些松弛的雙臂,腳下仿佛踩了糖漿而難以挪步,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位頂級的NBA球員。但就在電光火石的一瞬間,約基奇一個精準的頭上傳球,將球送向籃下。兩隊的球員都愣了,因為當時在籃下,一個人都沒有。
但就在下一個瞬間,另外一個人影閃現在籃筐附近,那就是約基奇的好搭檔,球隊后衛賈馬爾·穆雷。在約基奇傳球出手之前,他已經通過一個反跑,朝籃下空切而去。而這一幕,被約基奇敏銳地捕捉到。球到人到,穆雷一個假動作晃開對手后,輕松上籃得手。
“一切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掘金的現場解說員斯科特·哈斯汀斯如此評價約基奇。但這樣的評價,也不是完全正確。就在約基奇送出了傳球之后,他的目光已經移開,看向了本方的后場。
對于NBA絕大多數的中鋒球員來說,他們可能窮極職業生涯,也很難傳出一個有預見性的傳球。但對于25歲的月季起來說,這似乎是他的一個“標準動作”——他不僅可以預見到隊友的跑位,更是在場上以此為生。在庫里剛剛橫空出世時,勇士幾乎所有的進攻套路,都在圍繞這庫里的投射能力來進行。而如今,掘金也像勇士依靠庫里那樣,依靠這約基奇的天賦。
庫里用自己半場無死角的進攻射程,給隊友們拉扯空間、創造機會。而約基奇則用出色的轉移球能力,打造了掘金極具特色的進攻體系。前面提到掘金與爵士的那場比賽,最終約基奇帶隊以98比95拿下了一場勝利。他的數據非常華麗——30分、21個籃板外加10次助攻,相比他本賽季場均20.2分、11.4個籃板和6.9次助攻的平均數據,有了全方位的提升。
“我們覺得我們的球隊擁有整個NBA里最杰出、最能幫助隊友、同時也是最年輕的進攻組織者,”掘金主帥馬龍如此評價約基奇說。
模糊位置 從小接受特別訓練
相比其他國際球員,約基奇似乎成為了一個“異類”。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以“字母哥”為代表的新一代NBA國際球星,他們的很多技術動作,都是從美國巨星那里學來的。字母哥本人,就是一個身高高一點的詹姆斯;而東契奇的后撤步和拋投,依稀可以看到哈登的影子。跟不用說很多國際球員,他們可能從小就在美國生活和長大,除了國籍,已經沒有太多國際球員的元素。
但約基奇并非如此,他從小在塞爾維亞長大,接受的教育和籃球訓練,也從充滿了塞爾維亞的籃球哲學。其實如果要尋根溯源的話,美國籃球如今的很多戰術思路,其實都源自歐洲。1964年奧運會開始前,奈史密斯博士曾經帶領多位美國大學籃球教練,前往南斯拉夫學習和交流,其中就包括UCLA的名帥約翰·伍登等人。當時這些教練帶回的經驗,讓美國籃球在戰術素養層面上,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如今,雖然南斯拉夫這個國家不復存在,但這些精神財富卻一直流傳著。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被塞爾維亞繼承。約基奇和他塞爾維亞的隊友們,從小就再這樣的氛圍中長大。在這里,后衛也要去學習低位的背身技巧,而大個子也要接受非慣用手運球的訓練。這種“模糊位置”的訓練方式,從前南時代延續至今,也成為塞爾維亞籃球長盛不衰的重要根基。
“這是一種誕生了無數不可思議結果的體系,”奧根揚·斯托賈科維奇說。他如今是掘金的球員發展主管,出生于貝爾格萊德。2012年,斯托賈科維奇以錄像剪輯師的身份加盟掘金,2年之后,約基奇被掘金選中。而這次選秀的背后,他的功勞不可忽視。“在球員們小時候,在場上都沒有位置的劃分,”斯托賈科維奇說,“他們每個人都需要明白面對籃筐要怎么打,側對籃筐要怎么打,背對籃筐要怎么打。你不僅要教給他們技術,也要教給他們戰術,這也就意味著,你需要明白在不同的時間段,要采取怎么樣的動作。”
這些思路的成功“產物”,就是如今的約基奇。到目前位置,塞爾維亞一共輸送了23位球員到NBA。在全世界范圍內,只有3個國家超過了他們——加拿大輸送41位,法國輸送26位,德國輸送25位。但是,如果把南斯拉夫分裂的6個國家合并在一起計算的話,那他們向NBA輸送的球員多達73人。如果不是那段歷史的原因,如今斯洛文尼亞的德拉季奇、克羅地亞的博格達諾維奇、黑山的武切維奇等人,就可以跟約基奇共同組成一支實力強大的國家隊了。
克服短板 身材問題一直困擾他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如今在NBA有競爭MVP實力的球員,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在場上勝任多個位置。這當中,以湖人的詹姆斯最為典型。當相比詹姆斯等人的身體天賦,約基奇走到如今的這個位置上,更多的還是依靠自己的技戰術、
而約基奇的自由,也并非毫無限制。他如今在掘金隊經常與后衛穆雷打擋拆,據統計,他們兩人是NBA如今唯一的一對給對方送出的助攻都超過100次的搭檔。但其實在塞爾維亞的訓練體系中,教練通常都禁止球員們在場上頻繁地跑這樣的基礎戰術。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塞爾維亞缺乏大量的基層教練,所以不用專項訓練的方式來培養球員,背后也有一定的無奈。
不過這樣的方式,反而造就了約基奇。他的組織進攻技巧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培養出他帶著問題去思考的習慣。在如今的約基奇眼中,每一次進攻都會有多種不用的“解法”,他可以自己朝籃筐進攻,也可以分球給外面的投手,還可以通過背身吸引包夾后再傳球。
這樣的思維,有時已經超越了籃球范疇。尼古拉·內斯特洛維奇是塞爾維亞的一位國際象棋大師,同時他也是約基奇的粉絲。“我們倆都能看到一些特別的東西,也會在頭腦里提前計劃未來的很多步驟,”內斯特洛維奇說,“當約基奇把球傳到沒人的區域時,這其實可以被視為一種國際象棋的行動方式。因為他知道,有人會出現在那里。”
相比頭腦,約基奇在打造自己身體上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2012年的時候,17歲的約基奇離開了家鄉挪威塞德的青年隊,加入了亞得里亞海聯盟的梅加隊。球隊主教練德揚·米洛杰維奇第一眼就看中了這個少年。“我當時就看出來,這個小子擁有無與倫比的天賦,”米洛杰維奇說,“不過他的身材當時真的是糟透了。”
關于身材問題,幾乎成了約基奇繞不過去的一個“痛點”。當時,17歲的他還保留著一天喝3升可口可樂的習慣。因為擔心過大的體重會讓約基奇在訓練和比賽中受傷,所以米洛杰維奇專門找了一個訓練師,對約基奇展開了為期一個月的體能訓練。隨后,又專門把他下發到球隊的青年隊去特訓。
“他當時雖然身體條件不好,但是卻非常聽教練的話,”梅加青年隊的教練文森蒂奇說,“他也非常樂于參加籃球方面的訓練。”正是從那時候開始,約基奇開始在控制飲食的同時,加強對身體的雕琢。那個賽季,約基奇拿到了青年聯賽的MVP,踏上了進步的快速路。
所以,約基奇這一路并非一帆風順。他跟很多球員一樣,擁有過人的天賦,同時也足夠刻苦努力。正是這些綜合在一起,才早就了如今叱詫NBA的“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