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特約記者 弈桑
說起費德勒、納達爾和德約科維奇這男單“三巨頭”,人們往往會想到他們手里握有的那一個個偉大的紀錄,以及他們在某個賽季所創造的輝煌戰績,比如費德勒的2006和2007,比如納達爾的2010,比如德約科維奇的2011和2015——你很難去分辨這些賽季到底哪個更偉大,而即便把這些恐怖賽季放到現在來看,就連三巨頭自己也許都會感到望而生畏。
然而,就算是三巨頭,也有不如意甚至是低谷的時候,如果說“最佳賽季”難分伯仲,那么“最慘賽季”誰又更慘一點呢?而作為“慘”的標準之一就是輸球的場數,說起來可能會讓大家嚇一跳,在費德勒和納達爾職業生涯中,就都有單賽季輸球場數超過20的賽季!
要知道,根據ATP現在的積分規則,一個選手單賽季納入積分系統的最多也就19項比賽,如果再加上奧運會和戴維斯杯這些沒有積分的比賽,一個選手單賽季一般也就參加20項左右的比賽。所以,“想要”單賽季輸球20場以上,首先參賽數量要上得去,這對于現在都已經33+的三巨頭而言,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了。
相比于是“天才少年”的納達爾和德約,費德勒已經算是一個“大器晚成”的選手了,2003年溫網拿到第一個大滿貫之前,他在2000到2002年連續三年輸球都在20場以上,特別是在初出茅廬的2000年,費德勒單賽季更是輸了30場!看來年輕的費德勒也是“參賽狂魔”。就算在已經躋身前十的2002年,他也輸了22場,當年的總戰績為58勝22負,雖然比前一年2001年多輸了一場,但勝場數已經大為提升(前一年為49)。
從這些數據中也不難看出,費德勒輸球在20+的年份,都是精力旺盛但同時遠未成熟的職業早期,從2003年之后他就再也沒有單賽季輸過這么多了。在此后十多年里,費德勒最慘的一個賽季大概是2013年了,但那一年他的戰績也達到了45勝17負。而在2017年傷愈復出后的這幾年里,費德勒都嚴格控制參賽計劃,最近幾年他每年參賽都在14個左右,所以也不可能再有20+的慘劇發生了。
和經歷了一段漫長爬坡期的費德勒不同,納達爾幾乎是“出道即巔峰”,畢竟2005年18歲的他第一次參加法網就順利奪冠了,此后的職業生涯除了些許傷病外,他成績上并未遇到太大挫折。直到2015賽季,那一年納達爾來到了生涯狀態的最低谷,標志之一就是紅土五大賽(蒙特卡洛/巴塞羅那/馬德里/羅馬/法網)一無所獲,但倔強的他并沒有像過去一樣放棄年底的賽事,“全勤參賽”+“狀態不佳”直接導致失利場數飆到了20。
德約科維奇是唯一輸球沒有超過20場的人,雖然拿大滿貫的年齡比納達爾晚,但在那之前他也經歷了一條快速成名之路,所以職業早期單賽季輸球數也控制在了20以下。此后最危險的兩次分別是2007和2009年,那兩年德約都是輸掉了19場比賽,非?!靶疫\地”踩到了20的臨界線。而即便是在狀態最糟糕的2017賽季,由于溫網后一直都沒有參賽,德約全年也只輸了8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