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 國青主教練成耀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國青隊參加中乙聯賽總體來說利大于弊,如果方法得當,10年后我們的整體水平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提高。
對于國青參加中乙比賽的爭議,成耀東表示,“爭議總是存在的,最早1994年職業聯賽成立,也有不同的聲音,很正常。(出臺這一政策)首先是各級國字號成績最近十幾年一直在下滑;其次足協和專業人士也看到,未來幾年國字號球隊的情況或許會更加困難,但我們還是要積極面對這些比賽,所以需要想點辦法。”
對于國青踢中乙,成耀東表示,“說實話國青打中乙也不是按照市場化,也有點不合理,但必須要做取舍,所以選擇了市場化程度相對比較低,影響可能相對小一些的中乙聯賽來鍛煉球隊。日本之前也讓國青隊參加了第三級別聯賽,還有這幾年進步很快的塔吉克斯坦。綜合來看,我覺得利大于弊這件事情,所以可行。”
"19歲左右的小孩參加第三級別聯賽,是有點難度的,需要一兩年的鍛煉,主要是身體力量上,還有比賽經驗上。這兩年沒有洲際性比賽,我和隊員說如果打兩年,成績可以到前幾名,那你們也可以對自己多點信心了。我們也在看,能不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自己距離目標更近一點。”成耀東表示。
談到中國足球青訓,成耀東認為,“2002年世界杯后青訓開始下滑,當時足球大環境不行,然后經歷了2009年反賭掃黑,直到2012年才慢慢有所改觀。在這十年時間,踢球的人數的確很少,想要選拔出優秀的球員自然是非常困難的。”
“拿我踢球的時代舉例——當時中國足球所謂青訓的體系,是體校和體工隊模式。簡單來說,小孩子小學開始學踢球,好的苗子初中就去了區少體,區少體中的佼佼者到了16歲左右就會去市少體,到了18歲以后,尖子球員就會被各地體工隊選走。我們區少體教練肯定都踢過上海隊,市少體教練基本上是國家隊的,那個時候就是踢而優則教,體制內的原因嘛!”
“由于職業化的原因,原本體工隊的模式不復存在。中國足球青訓在這20多年的職業化進程中,并沒有摸索出一條適合的新模式,這導致了這些年球員總體水平一代不如一代。”
對于中國足球的未來,成耀東認為,“我們做了一輩子足球工作,領導通過權衡讓你帶,那就要盡最大的努力。球員能力的確這些年在退步,當然作為球隊管理者來說,肯定也有問題,一直不出線,肯定是綜合性的因素。但首先是要提高球員水平,因為好的教練你只要肯花錢,世界上還是不難找的。這兩三次帶隊也看到了一點點進步,之后從2005年開始,踢球的人也越來越多,只要我們方式方法得當,10年后整體水平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