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此前,國際乒聯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丹頓發文表示,是時候考慮取消單項世乒賽,以大滿貫賽事來專注于個人賽。不過國際乒聯主席托馬斯·維克特隨后解釋這種變革沒有經過國際乒聯內部討論,不代表官方意見。拋開這是不是國際乒聯的“內訌”“宮斗”,我們只來探討如若大滿貫取代單項世乒賽,對乒乓球項目和國乒是機遇還是挑戰。
從乒乓球項目的整體發展來看,以世界乒乓球公司(WTT)呈現出的大滿貫賽事顯然比單項世乒賽更能促進乒乓球的職業化發展,畢竟同屬于綜合項目的網球就以“四大滿貫”賽事為標志,成為一張國際化名片,而乒乓球項目若仍局限在以往的協會制國際比賽中,的確難有大的作為。
縱然單項世乒賽的冠軍是乒乓能力集大成者,但傳統賽事體系下,最閃耀的乒乓明星還是奧運冠軍,在奧運冠軍面前,世乒賽冠軍的閃光度還是有很大折扣的,像張繼科、馬龍、丁寧等選手,雖然早先都拿到過世乒賽單打冠軍,但真正成為乒乓巨星還是依靠站上奧運會單打冠軍領獎臺。
所以從傳統造星角度講,單項世乒賽的意義并不大,而新的大滿貫體系下,運動員能夠呈現出多方位的展示,除去賽場上的表現,個人的談吐、風度,都會對其“星像”有所加持,在更市場化的賽事中、更市場化的推廣中,更鮮活的運動員能夠推至幕前,有利于乒乓造星。
當然,大滿貫賽事也會給運動員帶來更高的收入。雖然對于中國乒乓球隊的主力來說,他們憑借公開賽的獎金、乒超的轉會費工資,收入是已經比國內絕大多數綜合項目國字號選手來的要多,但誰不希望收入能更上一個臺階呢,連許昕都笑言想用大滿貫的獎金來賺孩子的生活費了。
像許昕、王楚欽、梁靖崑這些國手,都已經公開表達了對大滿貫賽事的支持,畢竟無論是雙打能力更突出的老將許昕,還是仍處在上升期的年輕選手王楚欽、梁靖崑,他們想要在兩年一屆的單項世乒賽上摘得男單冠軍都是有些困難的,但一年三至四站的大滿貫,只要發揮出色,他們就有機會奪得冠軍。
國外選手更是如此。伊藤美誠、張本智和、林昀儒這些中國乒乓球隊的主要對手,想要在世乒賽上闖過國乒選手一輪輪的關卡奪冠,概率實在是有點低,但一年的大滿貫賽事下,他們面對的國乒主力難免有人受傷、有人狀態低迷,只要自己發揮出色,不是沒有可能成就大滿貫的頭銜。
但不可否認,取消單項世乒賽,大滿貫的冠軍頭銜并不能取代世乒賽冠軍,畢竟含金量是大大降低了。對于馬龍、丁寧、劉詩雯這樣拿過世乒賽單打冠軍的選手來說,能繼續在世乒賽奪冠,是紀錄的延續,但在大滿貫上奪魁,不過是理所應當和錦上添花。
但對于樊振東、陳夢這樣還沒有拿過世乒賽單打冠軍但最有可能在之后摘得冠軍的選手來說,如若失去了單項世乒賽的平臺,即便大滿貫冠軍拿得再多,也不能彌補缺少單項世界冠軍的遺憾了。
而且從國乒的奧運備戰來說,單項世乒賽對于奧運選拔一直都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像去年布達佩斯世乒賽,劉詩雯的奪冠就讓她極有可能登上今年東京奧運會單打賽場,但奧運會延期至明年舉行,明年單項世乒賽冠軍就又會成為奧運單打席位的有力競爭者。
作為看客,一年多站的大滿貫倒是比兩年一次的單項世乒賽選擇面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