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電競推出的國內首檔原創電競公開課《競然如此》在10月25日開播,合計四期,以演講類節目的形式,從16位嘉賓的視角講述了源自電競且屬于電競的故事。
隨著這些年電子競技產業的壯大,電競元素登上電視欄目、網絡自制欄目的例子不少,但以公開課的形式來呈現實屬首次,《競然如此》的節目形式概括下來便是:嘉賓說,觀眾問,大家聊。整體透露出的是一種圍繞電競行業各環節展開的硬核特質。
那么在講究娛樂化、快餐化的網絡環境下坐下來講電競故事,這樣的風格是否會被觀眾接受?截至目前,《競然如此》已更新三期,首播網絡視頻平臺播放量已經超過2000萬,事實證明電競故事的吸引力不容小覷,它們擁有被大眾接納的必要和價值。
中國電競20年,兩種勵志都要擁有講述人
我們總會用“有故事”這種說法去形容一個經歷過漫長起伏期的人,中國電競走過的就是一條長達20年的起落之路。
過去的中國電競是什么樣子?來自傳統社會的誤解,直接造成了制約電競發展的結果。“電子競技就是電子游戲比賽達到競技層面的體育項目”這句話怎么解讀不得而知,但大眾稍加思索:既然提到了“游戲”那就肯定只會影響年輕人健康發展。久而久之電競就從“生于游戲”變成了“等于游戲”,成為了“玩物喪志”案例的溫床。
這個時期的中國電競無疑是逆風航行的,也只有懷揣堅定夢想的人才敢于試水,是真正的勇敢者的事業。所以,這個時候的電競故事,比如坐地鐵打比賽、合租訓練等等大多都是一種酸楚的勵志。這種屬于年輕人的拼搏故事不僅能為耕耘學業的青少年樹立榜樣,也能走入社會成員的內心,和那些流汗、落淚的經歷相匹配。
在這個過程中淘汰了大批量的人、技術、賽事甚至是電競項目,而留下來的極小一部分都仍然活躍在當下,他們是電競黃金時代的締造者,在廢墟上種出花朵的參與者。
所謂“不能打倒我的都會使我更加強大”,中國電競負重發展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被更多人突然注意到。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電子競技的能量開始變得讓人無法忽視,這是經歷了長期的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
這種突然可能是在英雄聯盟S7點亮城市地標的時候,可能是在雅加達亞運會宣布電競成為表演項目的時候,抑或是各地區、城市接連發布電競政策的時候。
可以看到,英雄聯盟和它的LPL、穿越火線和它的CFPL......這批早期中國電競賽事體系的奠基者還依然在推出聯盟化、席位制來升華自己,王者榮耀和它的KPL、和平精英和它的PEL等等屬于中國電競的后續力量也在追趕著腳步,新文創、地域化,這些都是中國電競當下展現給公眾的一張張名片,讓自己變得公知的同時努力破圈,擁抱傳統,是中國電競當下的面貌。
這個時期的中國電競是順風而行的,曾經被視為洪水猛獸,現在正依靠傳統觀念的轉變和自身的努力創造逐漸脫去妖魔化外衣,引導公眾透過現象看本質,去接觸電競最基礎的一面。所以,這個時期的電競故事更多是諸如選手的生涯、主播或經營者的創業以及草根的電競夢想,這是熱血的勵志。將這些故事講述出來,區別于心酸故事的制造共鳴,更像是一次純粹的釋放和分享。即使是面對沒有接觸過競技體育,沒有了解過產業興衰的人,這些故事依舊能夠用令人心潮澎湃的劇情和結局去觸動心靈,并讓聆聽者從中了解電競并愛上電競。
而電競希望得到大眾的認可,大眾又何嘗不渴望了解電競?隨著電競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將視野伸向了電子競技的方方面面,中國電競一路走來,真正的模樣究竟是怎樣,要想獻給大眾一份還原20年電競路的作品就必須將各個時期各大環節都考慮在內。
在《競然如此》的嘉賓中,有金亦波這樣的中國電競早期親歷者,也有老帥這樣的電競新生代力量,更有潘曉婷、劉建宏這樣的傳統行業者,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觀察視角。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符合了擔任電競故事說書人的要求,可以向大眾還原一個最有血有肉的中國電競。
拋開誤解,電競故事的價值顯露出來
中國電競走過了20年,是擁有足夠多的故事的。但這些故事劇情幾何?它們真的擁有鼓舞人心的正向教育意義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可以看看經常被拿來作為電競參照的傳統體育。
說起傳統體育故事,英超的萊斯特城奪冠,喬丹的兩次復出,科比的四點鐘洛杉磯......這些放在議論文中都顯得過時的經典論據就是整個體育圈子優勝劣汰、天道酬勤、敢夢敢闖的縮影,就因為有了這些故事,無論是不是體育迷,人們在提到傳統賽場時自然都會把它們和汗水、拼搏畫上等號。
2019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體育產業統計分類》中,電競的名字出現在了職業體育競賽表演活動名單之上,體育屬性再次得到官方認可。
在《競然如此》中有一位觀眾向李寧集團執行董事,同時也是LNG電競俱樂部老板的李麒麟提問:有沒有遇到過傳統體育經營理念在電競中不適用的情況,他的回答是需要磨合但完美適用,并在演講中表態:電競是體育。
有了官方和傳統體育及電競雙向管理者的認可,電競屬于體育,那么電競的故事也應該擁有和傳統體育故事同樣的能量。
在這里可以類比一下,S6賽季實現次級聯賽到世界賽跨越的IM戰隊和英超奪冠的萊斯特城一樣經歷了二級跳;曾經時隔356天重回KPL賽場的老帥和喬丹一樣上演過暫離到歸來;29歲的馬哲保持每天12小時的高強度訓練堪比經典的凌晨四點洛杉磯。
老帥在《競然如此》的舞臺上說,自己成為職業電競選手的選擇受到了家人、朋友的不理解,但他獨自堅持下來并通過努力從“玩物喪志”的游戲玩家變成了亞運會冠軍,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也給夢想遭到否定的青少年作出了榜樣。
大司馬講述了自己從服務員到教練再到主播的三次身份轉變,遭遇過對夢想與面包的取舍,經歷過年齡增長帶來的無奈,但他還是從一個“自閉”的路人變成了受觀眾喜愛的當紅主播。大司馬的故事不是也恰好和那些剛走出校園,苦于就業選擇和人生方向的年輕人實現了重合嗎?
當老帥談起身披國旗,亞運奪金的時刻眼淚不禁奪眶而出,現場觀眾也為之觸動,有人紅了眼眶;而當大司馬說自己曾經作為服務員待遇還不錯,引起了觀眾席的一陣歡笑,沒想到一直以來以“金牌導師”自稱的大司馬還有這樣的過往。
在這樣的笑與淚過后,屬于講述者和中國電競的面貌清晰起來,原來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艱辛,都會有選擇,它們的內核也同樣打動人。我們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和傾聽的耳朵,電競的故事細細品味其實同樣勵志,熱血,可以引起共鳴。
既然如此,為什么過去沒人有興趣去傾聽電競的故事?正是長期的誤解,使電競最感人、最正向的內核被掩藏。撥開那些片面的扭曲解讀,電競同樣是發生在賽場上的年輕人的故事,不能因為所謂“沒流汗”、“坐著玩”就去一味否定,競技體育的教育意義不會因為載體不同而發生改變。
而值得慶幸的是,因為這種誤解帶來的負面影響正隨著電競走入大眾視野逐漸消散,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坐下來去傾聽電競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去了解真正的電競。
偏見仍在,《競然如此》成為電競自證的傳播渠道
2014年巴西世界杯半決賽,荷蘭點球不敵阿根廷被淘汰出局,賽后羅本緩緩走向看臺安慰自己痛哭的兒子成為激烈賽場邊溫馨的畫面。在傳統體育的賽場,像這樣屬于選手和家人有淚有笑的畫面很多,來自家人、親戚、朋友對職業的認可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
在國外的電競圈子里也不缺這樣的故事,很多人都無法忘記雅加達亞運會上Faker的奶奶在觀眾席手持念珠為孫子祈禱的樣子,那是電子競技最溫馨也是最感人的畫面之一。
更加知名的案例來自于G2中單Caps,每次出國比賽他的父親都會跟去現場,在Caps獲勝時父親忘情慶祝,這個時候他成為了場外的明星;而在Caps落敗后,父親也會找到兒子的對手向他們表示祝賀,這個時候他又成為了做人的導師。
這樣的鏡頭在過去的中國電競賽場是很難見到的,但這種情況在近些年也開始有所緩和,如Uzi、Letme的家人就都曾組團去到比賽現場,手持應援物為他們加油助威。要知道,兩位選手的家人曾經對待打職業都是站在反對的立場上,Letme甚至自曝當初是“離家出走”踏上職業電競道路的。
這些點點滴滴多數是由故事的主角笑著分享出來的,從不被理解到憑借自己的努力回擊質疑,并讓最親近的人開始理解自己過去的選擇。這是每一個遭遇過否定的人心中都希望看到的畫面。“原來不被理解的并不止我一個”、“Uzi和Letme居然也曾面臨過和我一樣的處境”,這么一想似乎腳下這條即將被汗水揮灑的道路變得不再孤單了,作為故事聆聽者的靈魂也在電競故事中找到了歸屬。
而從故事的另一面可以看到,即使當前對于電競的爭論仍未停歇,但當代的長輩對于子女喜愛的電競這一新興元素的態度已經迎來了可喜的變化。他們對電競的看法已經從一味的否定開始趨于辯證了。此時推出的《競然如此》便是趕上了態度轉變的關鍵期,適時地將電競和它的故事推送給傳統領域。
“家人不同意打電競怎么辦?”《競然如此》的觀眾果然就問出了這個伴隨中國電競20年的問題,騰競體育聯席CEO金亦波向觀眾們介紹了帶父母看英雄聯盟比賽的活動,也表態活動結束后已經有家長反饋開始理解了子女對電競的熱愛。正是因為電競和游戲復雜關系的存在,電競是好是壞的爭論一直處于交鋒期,但當我們看到電競賽事的大熱,可以了解到的是社會已經逐漸開始接納電競這一新興的矛盾聚合體,即便是最為保守的觀念對于電競的態度也已經從過去的“X”變成了“?”,電競要做的則是為公眾的疑問解惑。
就這樣,《競然如此》用一種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嘉賓觀眾QA來實現這種當面的解惑。
節目里,觀眾席被主持人陳銘稱為“靈魂拷問團”,這一命名看似夸張,但如果把觀眾席理解為社會大眾,嘉賓看作是電競本身,那么靈魂拷問則變得十分形象,這是社會大眾和電競的同臺對答。
這一幕的實現等于在傳統和電競之間搭建起橋梁,應該也是《競然如此》這檔節目的意義所在了,用陳銘的開場白點出來十分合適:“有的人始終隔著一層霧氣看電競,到了2019年是時候有一個舞臺,有一種聲音,有一股力量來把這種霧氣去除,讓整個社會在看待電競的時候保持著一種更真實、全面、豐滿、深刻的視角。”
而在另一方面,《競然如此》除了溝通的橋梁,也承擔著傳播渠道的職責。
四期節目邀請了16位嘉賓,其中包含有選手、主播、老板、管理者等多種身份,從各自視角講述自己和電競的故事。他們在走上職業電競道路前也大多身處校園或融于社會,這就讓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勵志,甚至比傳統體育、藝術故事更加能夠勾起大眾的共鳴。
當下的電競雖然火爆,但其實和傳統領域依然處于有交集,但沒有實現充分理解的狀態。現在有了《競然如此》這個讓大眾可以從第一視角了解電競的門戶,將中國電競通過演講的方式還原并傳遞出去,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因此而認可電競,和它背后那種直擊靈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