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張奔斗
第一次的感覺,總是充滿著憧憬、驚喜和美好,雖然也難免有小小的慌亂。在WTA年終總決賽與深圳的首次相遇中,我也收獲了很多次初體驗。
第一次參加了所有的賽前發布會
我并不是吹噓自己有多敬業啦——好吧,我當然還算是比較敬業的。
我是說,參加所有8位單打球員的賽前發布會,對我來說也屬罕見。我必須老實承認,我對男女網球的報道側重以及個人觀賽偏好,都一直存在“重男輕女”的取向。但即便在ATP總決賽上,我通常也不會參加所有球員的賽前發布會,而是根據工作需要挑挑揀揀……
難得現場報道一項純女子賽事,而且還是最高級別的純女子賽事,我將之作為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每位單打球星的賽前發布會之前,熟悉她們的資料,思考應該提什么樣的問題,不僅讓我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了對她們的了解,而且也從情緒上進入到賽事報道的狀態。
第一次專訪了大坂直美
說到男女總決賽的比較,一位外國同行這回還向我吐槽:“ATP總決賽上,你基本得不到什么專訪球員的機會;但WTA真的非常配合媒體工作,在這里,你和球員對話的機會要多得多。”
還真的是。雖然我有一年在ATP倫敦總決賽期間得到過擺渡輪船上專訪費德勒的機會,所以我也不會抱怨和吐槽什么。但WTA的媒體工作的確有獨到之處——作為媒體,最重要就是能夠得到與球員對話的機會,這是現場報道的基礎。這回去深圳之前,WTA就已和我供職的體壇傳媒溝通,安排了大坂直美的專訪機會,讓我能夠早做準備。
也幸虧是早做準備,畢竟大坂直美并非一位天生就能侃侃而談的球員,所以提問更需良好的設計。我這個專訪,從上海準備到深圳,好在最終效果還算不錯。
第一次享受到了“點菜”服務
講真,食在廣東,無論是廣州、珠海還是深圳,這里的媒體餐水平都是國內賽事一流的,真是每逢廣東賽事胖三斤的節奏。
而且,這里并非僅僅用美味來征服味蕾;更為打動人的,是深入廣東人血脈中的服務意識。
賽事第一天的媒體餐有一道粉蒸肉,我兩眼放光,大快朵頤。連吃了十幾塊之后,不禁半開玩笑地問,啥時候再上粉蒸肉。問出這個問題其實也很正常,畢竟有不少賽事的媒體餐食是幾天一個循環,你吃過的菜式,過幾天還能再碰上。
不料賽會工作人員告訴我,本屆深圳WTA年終總決賽的媒體餐,從第一天開餐到決賽日收餐,絕不重樣。從這個細節,同樣能看出賽事餐飲的服務水準;但對于想再次吃到粉蒸肉的我來說,可就是“噩耗”啦!
我情不自禁做了一個遺憾的表情,未料,這位賽會工作人員立馬找來餐飲部的負責人,“這道粉蒸肉,賽事期間還能再上一次嗎?”哈哈,搞得我真是有點尷尬。果然,周六半決賽日,粉蒸肉我真的又吃上啦——再來上十幾塊,歐耶!
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深圳速度”
為了照顧歐洲觀眾的收視,深圳總決賽每天要下午四點多才開賽;四場比賽下來,常常打到半夜。
第一天忙完所有采訪離開賽場時,已經夜里12點多了,這才發現固定每半小時一班的班車已經結束,需要等到最后一場雙打比賽結束后的末班車才能回酒店。
了解到記者們的需求后,賽會立即為幾位堅持到所有采訪結束的記者安排了專車。第二天早上一醒來,手機上就已收到賽會的微信,通知媒體已增加安排了夜里11點半、12點、12點半和1點這幾個固定時間的媒體班車。
這快速反應的深圳速度,服氣!
第一次有外媒被吊銷證件
經常看到有外國游客在中國享受到超國民待遇的社會新聞,引來網友吐槽。其實,這現象在國內賽事同樣也有——只要有一張老外的臉,從專訪機會到攝影機位,常常得到特別禮遇。記得國內某賽事第一年舉辦時,竟然把新聞發布會的第一排中間安排為外媒專座。Excuse me?大清早就亡了,還停留在“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思維呢?
此次深圳總決賽期間,一位英國記者因為對一位協助媒體交通的志愿者進行長時間的惡毒辱罵,經過賽事與WTA共同協商與決定,吊銷了她的記者證。這位記者雖然寫來了言辭懇切的道歉郵件,但悔之已晚。
一位外媒記者在中國的網球賽事中遭受如此重罰,我還是第一次聽說;而且是為了保護一位普通志愿者的權益,更令人感動。我將此事發在微博上,獲得球迷超過3000個點贊。
無論從賽事數量還是級別來說,中國都已成為職業網壇的重要地盤。挺直腰板,對中外媒體平等對待,真也是要為深圳WTA年終總決賽點贊!
這賽事,我愿意再來9年
WTA年終總決賽長駐深圳10年,第一年已經落幕,還有9年。通常說來,作為網球記者,年復一年地去到同一個城市報道同一項賽事,難免最終會心生一些倦意。
不過,深圳是一座美好的城市,WTA總決賽是一項美好的賽事。再來9年,我可是毫無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