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趙偉侖
近日,國際籃聯發布了2019年版《國際籃球遷移報告》,將各大洲之間的人才交流,以及各大聯賽過去兩個賽季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對比。
國際轉會
與2017-18賽季相比,男女籃球員的國際轉會次數(8690筆)沒有發生變化,但涉及到的球員數量從7764人減少到6882人,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參與二次轉會的球員人數從7.6%增加到18.4%。非洲、美洲和歐洲的轉會數量穩步減少,而亞洲和大洋洲有小幅度上漲。
遷移平衡
美洲的遷移平衡仍然是正數(輸出大于輸入),并且在過去四年穩步上升。而歐洲的遷移平衡仍為負,并且緩慢下降。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相對平衡,輸出和輸入大致相同。非洲和東歐國家仍然是人才的最要輸出國;而西歐國家,尤其是西班牙、德國和瑞士,因輸入大于輸出而出現負平衡。美國仍然是最大的輸出國,自2013年以來,輸出人數翻了一番(+52%)。
輸入人數:西班牙(831)、德國(531)、美國和法國(435)位列前三,中國(123)和葡萄牙并列第19位。
輸出人數:美國(1861)、西班牙(480)、法國(419)位列前三,中國(104)位于第19位。
NBA聯賽
自2016-17賽季以來,NBA的轉會次數有所減少,包括引進和輸出。這個數字正在降低至2011年停擺之前的數量,要知道這是過去十年最低的轉會次數(除2011-12賽季)。
歐洲國家是NBA球員的輸入大國,同時也在輸出籃球人才。亞洲(主要是中國)和美洲之間的轉會也很頻繁。其中,美國總共有54名籃球人才前往中國,中國有42人赴美。
自2014-15賽季以來,NBA發展聯盟的流入已達到最低值,盡管雙向合同和球隊數量的增加為球員提供了更好的待遇和機會,但來自大學的美國球員通常不那么愿意簽約發展聯盟球隊,而是直接去海外聯賽。
聯盟之間的對比
球隊數量:CBA和阿根廷聯賽以20支參賽隊并列第一。
比賽數量:CBA以420場比賽排名第二,僅次于540場的日本聯賽。
場均得分:CBA以場均89.0分排名第一,比各大聯盟的均值81.7分高出不少。
平均年齡:CBA以26.1歲與德國聯賽并列第7位。
平均身高:CBA以1米98的高度和西班牙聯賽并列第一。其中在所有俱樂部中,八一男籃以2米003的平均高度并列俱樂部排行榜第3位。
外籍球員占比:西班牙聯賽的外籍球員占70.1%,德國聯賽為59.6%,CBA以20.2%排名第15位。
外援出場時間:日本聯賽以28.6分鐘排名第一,土耳其聯賽以26.6分鐘位列第二,CBA以24.7分鐘排名第三。
21歲以下球員對比
U21球員占比:阿根廷以30.7%排名第一,巴西以24%位列第二,CBA以12.8%排名第10位。
U21出場時間:亞得里亞海聯賽場均10.8分鐘排名第一,土耳其聯賽8.6分鐘排名第二,CBA以7.9分鐘排名第三。在所有俱樂部中,浙江廣廈21歲以下球員的場均上場時間為16.1分鐘,排名第四。
人員流動
上賽季,巴西聯賽91.2%的球員都是上上賽季的老熟人,比例高居第一。CBA則以89.0%排名第二。同時,上賽季CBA聯賽62.5%的球員都留在原俱樂部,該比率全世界最高。其中上賽季,北京男籃、廣廈男籃留下了上上賽季的所有球員。
外援方面,西班牙聯賽59.2%的外援都選擇留在這個聯賽,41.7%的外援留守原有俱樂部,這兩項比率均排名第一。CBA的外援有47.1%繼續留在這個聯賽,29.4%留在原俱樂部。
CBA聯賽
與2017-18賽季相比,上賽季CBA的場次增加了80場,球員人數多了29人,外援所占比從22%下降至20%,外援所來自的國家數量由20國減少到13國,其中51人來自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