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奔斗:一周大方送出四蛋?恐怖拉法紅土終于歸來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張奔斗
6:0,6:1;6:1,6:0;6:4,6:0;6:3,6:4;6:0,4:6,6:1。
請注意分號的規(guī)范使用,每一場比賽用一個分號隔開。
那么應(yīng)該看得很清楚了:納達爾上周在羅馬送出了四蛋,所以才有了“納達爾大方送出瓦林卡”的趣梗。
其實,面對查迪、巴斯拉什維利和沃達斯科,連續(xù)三場送蛋在納達爾職業(yè)生涯就已經(jīng)是頭一回了。未曾想,昨夜今晨的男單決賽,面對德約這樣一位納達爾一生中最難對付的對手,首盤竟然也能無情送蛋;德納決這都纏纏綿綿打到第54回了總計第142盤,這可是頭一回出現(xiàn)。
真的是忍不住要恭喜一下西西帕斯!是的,你未能成為繼德約之后史上僅僅第二位能夠在歐洲紅土賽事背靠背戰(zhàn)勝納達爾的選手,但你成就了一項德約都未能完成的偉業(yè)——面對納達爾,竟然能夠避免吞蛋慘案。
果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蒙特卡洛、巴塞羅那和馬德里的冠軍之路先后被堵死,最終是羅馬,放了納達爾一條生路,而且還是以如此強勢的方式奪冠。這不僅是他紅土熱身賽的首冠,同時也是賽季首冠,更是他的ATP1000大師賽事第34冠,脫離原本與德約并列的地位重返實現(xiàn)反超,獨領(lǐng)大師賽冠軍榜風(fēng)騷。
但最重要的,是這個冠軍到來的時機是如此巧妙;畢竟,法網(wǎng)還有一周就將開賽。來到羅馬時,納達爾竟然賽季無冠,這還是200季以來首次出現(xiàn)。但這個及時到來的冠軍頭銜,不僅瞬間喚醒對手和球迷對紅土之王的可怕回憶,也讓法網(wǎng)爭冠格局變得不再一目了然——原本,如果德約能背靠背征服馬德里和羅馬,他就真的將是法網(wǎng)頭號熱門;如今,更多人會一邊嘟囔著“紅土之王到底還是紅土之王”,一邊情不自禁地倒向納達爾一邊。
在納達爾的表述中,盡管“和諾瓦克交手總有一種特殊的感覺”,但“相比于戰(zhàn)勝諾瓦克,我更高興的是奪冠”。而相比于奪冠,“最重要的是找回健康、能量和狀態(tài),有了這些,經(jīng)驗告訴我,遲早我會贏得桂冠。”
這正是永遠活在當下的納達爾的典型思維方式——之前三項賽事的半決賽落敗,他不愿多談;而對于羅馬大師賽第九冠的巨大成功,他也不愿駐足太久,反復(fù)回味。“現(xiàn)在是我繼續(xù)向前的時候了!”Now is the moment to keep going——ATP也將納達爾的這句話做成了文章標題。
雖然納達爾聲稱“并不在乎6比0還是6比4”,但一項賽事中能夠出現(xiàn)這么多6比0,尤其是面對德約還能打出6比0,足以說明他上佳的狀態(tài)。以納達爾的踏實與警覺,他當然不會因為這一串四蛋而飄飄然;而與此同時,人們也好奇,決賽首盤和決勝盤的這個雞蛋與油條,是否也有一定的欺騙性?
打入決賽之前的幾場比賽,納達爾只消耗了3小時22分鐘,而德約僅僅八強賽和半決賽,就折騰滿了6盤總共大約5個半小時;夜場出賽的塞爾維亞人連續(xù)折騰到深更半夜,期間還挽救過兩個賽點。德約承認,比賽開局后他明顯感覺自己慢半拍,“第二盤雖然好一些,但總體來說,我的移動缺乏活力,無法發(fā)起有效攻擊。而他的移動又那么出色,面對99%球員能夠得分的球,面對拉法卻總要再多打一拍。”德約尤其指出,他的反手不像蒂姆那樣能夠刷出強烈上旋,而更依賴迎前搶點;在反手的對抗中,納達爾本場完全占據(jù)上風(fēng)。
應(yīng)該說,這場失利,不會對德約法網(wǎng)沖冠的自信有太大折損;畢竟,連續(xù)兩站大師賽這一波9連勝的一冠一亞,已足以證明他的能力和狀態(tài)。等到法網(wǎng)賽時“做一休一”的賽制,他將不會面對大師賽連續(xù)惡戰(zhàn)帶來的體能黑洞。還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在決賽中至少三次暴露的“德式高壓”黑洞,也許一時間根治不了;但他更加頻繁使用的“自殺式放小球”戰(zhàn)術(shù),簡稱死亡放短,在大滿貫賽場肯定不會再這么任性。
而對于納達爾來說,一個冠軍就足以打消人們對他的所有疑慮嗎?恐怕也并不至于。即便很多人仍將納達爾看作是法網(wǎng)奪冠最大熱門,但他不像之前很多年份那樣是“最大且絕對最大熱門人選”。畢竟,僅獲一冠的紅土熱身賽季,以納達爾的標準,顯得有些不同尋常。
現(xiàn)在看來,三站紅土大師賽事加上巴塞羅那ATP500賽的冠軍歸屬,分布也是相當均衡有趣——納達爾、德約和蒂姆本就是法網(wǎng)的三大熱門人選,而那個弗格尼尼,也許代表著法網(wǎng)紅土的不確定性,誰知道巴黎會不會又殺出一個弗格尼尼般的人物來?
正是因為熱身賽事的冠軍歸屬分布得相當均衡,法網(wǎng)爭冠格局才顯得面目不清。不過,看不清的格局,才是最有趣的格局。塞爾維亞華春瑩微笑總結(jié):“拉法是頭號熱門,這毫無疑問,然后才是所有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