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順利邁出衛(wèi)冕第一步 時隔22年替劉國梁“復仇”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李婷發(fā)自布達佩斯
劉國梁在1997年世乒賽首次沖擊大滿貫失利,是輸在了塞爾維亞選手卡拉卡塞維奇的拍下,22年后,馬龍沖擊自己的世乒賽男單三連冠,卡拉卡塞維奇無法再成為攔路虎,在順利擊敗這位老將后,馬龍向著自己的衛(wèi)冕之路踏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前一日進行完男雙比賽后回到酒店,馬龍便開始準備單打的征程了,他首輪的對手卡拉卡塞維奇,在職業(yè)生涯中最經典的一役就是1997年曼徹斯特世乒賽上,擊敗了已經拿到奧運會金牌和世界杯金牌的劉國梁,延遲了劉國梁獲得大滿貫的時間。
對于這位44歲、比劉國梁還大一歲的老將,馬龍是從未跟對方有過交手,但此前聽說過也見過,賽前,他和教練也一起看了對方的技術錄像,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在這場男單首輪比賽中,馬龍4比0順利獲勝,他覺得“我們在球路上沒有什么回合,整體打下來是比想象中輕松一些”。
卡拉卡塞維奇右手直拍的打法和現今世界級選手的打法差距較大,但馬龍并不認為這是制約對手發(fā)揮的主要原因:“其實在競技體育當中每一個打法你要是都能夠研究透,都可以打出最高水平,并不是說一個時代和一個時代有什么高下不同之分。”
那么曾經可以擊敗劉國梁,如今卻只能被馬龍完虐,卡拉卡塞維奇除了身材發(fā)福外,還有什么變化?馬龍分析道:“他這個年齡,從平時訓練上可能沒有很系統(tǒng),所在來到比賽中,他的打法質量雖然比較高,但打不好的時候無謂失誤也是比較多的。”
而說回自己,馬龍覺得通過前一日男雙的比賽,自己對于場館的適應還是不錯的,但提及狀態(tài)如何,他倒沒太在意:“因為比賽中什么場景都可能碰到,我也沒考慮過狀態(tài)多好,或者自己打成了什么樣子,第一輪比賽,也沒說特別想調整自己,就是正常吧。”
在首輪速勝后,記者們和馬龍也開啟了聊天模式。
“1997年世乒賽你知道么?”
“我知道。”
“97年你在哪兒?”
“你能問點實用的問題么?我在哪兒?看比賽,看他贏劉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