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乒賽場外有座“移動博物館” 馬龍沖擊“鎮館之寶”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李婷發自布達佩斯
位于布達佩斯市郊的匈牙利會展中心在本周迎來了一場乒壇盛世,場內,第55屆世乒賽激戰正酣,觀眾們可以欣賞到當今世界乒壇最高水準的較量,場外,從上海“空運”而來的國際乒聯博物館,又為球迷們延展出乒乓球這項運動的歷史畫卷。
在由會展中心改造而成的乒乓球賽場外圍,一座可以“移動”的博物館吸引了不少人的駐足,三面印滿了由史至今乒乓球名將的畫壁、十個陳列著乒乓球歷史展品的展柜,述說著乒乓球和世乒賽的前世今生。
國際乒聯博物館2003年成立于瑞士洛桑,是國際乒聯唯一宣傳乒乓球歷史的機構,鑒于中國乒乓球對于世界乒乓球發展的貢獻,經會員國一致認可,國際乒聯決定在2013年將博物館遷往上海,位于黃埔區的這座國際乒聯博物館最終于2018年3月31日正式開館。
就像故宮、盧浮宮、大英博物館這些世界頂級博物館會將藏品借出到其他地方展覽一樣,國際乒聯博物館為了讓更多的球迷了解乒乓球的歷史和文化,便會在世乒賽舉辦期間進行巡展,將乒乓球的歷史故事和歷史物件帶去到更多的地方。
本屆世乒賽,國際乒聯博物館花了五萬元將各種陳列空運至布達佩斯,4月21日世乒賽正式開幕,這座移動的博物館也正式亮相。相較于兩年前杜塞爾多夫世乒賽期間側重于世乒賽的歷史,本次國際乒聯博物館更多的陳列是在于展示匈牙利和歐洲乒乓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曾經的匈牙利乒乓球有多強?看看如今的中國隊就知道了。作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乒壇霸主,匈牙利乒乓球隊特別是男隊可以說是世乒賽上奪冠的??土?。因為實力強大,匈牙利也曾多次舉辦世乒賽,1929年、1931年、1959年,再加上今年,世乒賽已經是第四次來到布達佩斯了。
因此“匈牙利乒乓球”便是此次國際乒聯博物館展示的一個重要內容,博物館向現今的球迷介紹了匈牙利乒乓球歷史上的各位名宿,維克托·巴納的名字和照片多次出現,曾拿到過22枚世乒賽金牌的巴納是世乒賽歷史上奪冠次數最多的選手,由他撰寫的《How to win at TABLE TENNIS》這本書就靜靜躺在博物館的展柜里。
從1902年到2000年期間每一次變革后的乒乓球拍,從1890年到本次世乒賽期間每一次變革后的比賽用球,以及早在1897年、1902年所使用的球網,都是本次國際乒聯博物館在布達佩斯世乒賽上的展示。據國際乒聯博物館工作人員李子夜介紹,來參觀的觀眾對這些歷史藏品是最感興趣的:“因為大家都沒有見過,想也很難想象出以前的球拍、球網是什么樣的,所以看這些藏品的觀眾最多?!?/p>
除此之外,最引人矚目的展品便是一座世乒賽男單冠軍獎杯,這座圣·勃萊德杯的所有者正式是匈牙利名宿巴納。曾在1932至1935年收獲了世乒賽男單的四連冠的巴納,無疑是匈牙利和世界男子乒壇的代表人物,而匈牙利的傳奇球員也不單單只有巴納一人,瑪利亞·梅德揚斯基曾包攬了前五屆世乒賽的女單冠軍,這個成績無人能敵。
根據國際乒聯規定,連續獲得三屆或者不連續獲得四屆以上世乒賽男單或者女單冠軍的球員,可以擁有一座冠軍獎杯一半大小的復制品,但可惜的是,在維克托·巴納和瑪利亞·梅德揚斯的時代,國際乒聯還沒有此項傳統,這兩名匈牙利名宿的復制獎杯則是由個人所捐贈的。
在中國乒乓球隊的歷史上,莊則棟和王楠因為三連冠曾收到過冠軍獎杯。而王勵勤和鄧亞萍雖然也分別拿到過世乒賽三冠,但由于不是三屆蟬聯,因此遺憾地與復制獎杯擦肩而過,但是對于在蘇州世乒賽和杜塞爾多夫世乒賽上分別拿到男單、女單兩連冠的馬龍和丁寧來說,機會來了,如果他們能夠在本屆布達佩斯世乒賽上成功衛冕,兩座獎杯的復制品也能夠被他們二人永久地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