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F1輸出仍有限 14億人何時能有車手or車手?

體壇周報全媒體特約記者 茅為安
當F1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的時候,反觀中國對F1的輸出仍然非常有限。事實上,在國際汽聯主席讓·托德看來,中國應該在世界汽車運動搞出更大的動靜才符合一個14億人口大國的標準。
站在F1一千場的歷史時刻,放眼亞洲車壇,有17名日本車手參加過F1大獎賽,印度有過兩名車手,熊龍代表著馬來西亞,哈爾延拓為印度尼西亞參賽,而泰國也在今年迎來了第二位車手——阿爾本。但是,中國只在過去五年中貢獻了兩名“周五車手”,分別是來自上海的馬青驊和中國香港的方駿宇。坊間時兒有“中國車隊”的傳聞,但是從未進入實質階段,久而久之連外媒也失去了報道的興趣。
倒是在F1之外的賽場,中國取得了一些成績。首先是馬青驊在過去的世界房車錦標賽(WTCC)中贏得過比賽勝利;2017年,成龍DC車隊在勒芒24小時贏得LMP2組冠軍,而且在本賽季的世界耐力錦標賽(WEC)連戰連捷;近年來,隨著電動方程式的興起,有兩支中國車隊參加,也兩度由外籍車手贏得過車手總冠軍;本月初新賽季的世界房車杯(WTCR,改制后的WTCC)在摩洛哥揭幕,中國品牌首次組隊參賽就登上了最高領獎臺,并且旨在向年度冠軍發起沖擊。
只是托德認為中國在全球汽車運動領域的潛力遠不止于此。在中國大獎賽期間接受體壇記者專訪時,他說:“我很欣賞中國車迷對F1的熱情,也很高興有中國的年輕車手征戰國際賽事,但是14億人至今沒有一名參加F1比賽的車手?我們應該有中國F1車隊、中國人自己運作的FE車隊。耐力賽中有成龍DC車隊,但他們不在最高組別。我們需要的是中國車隊參加最高級的賽事。我希望中國可以更有野心,中國的汽車廠商應該更多地參與國際賽事。在我看來,中國有足夠的能耐在汽車運動里取得遠遠超過現在的成績。”
托德曾經帶領法拉利與舒馬赫一起造就了一個輝煌的時代。他當然清楚打造一支專業賽車隊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是如今征戰國際比賽的所有掛著中國國旗的車隊,都選擇了一條捷徑——向已經成熟的外方賽車公司購買服務,并沒有像哈斯F1車隊那樣從無到有的組建過程。即便如此,相比近年來中國資本大肆進軍國際足壇,F1卻鮮有中國企業問津。
不過,F1商業總監布萊切斯對此并不擔心。他告訴體壇記者,他相信當F1規則改革創造出一個健康的發展平臺后,會有中國勢力逐漸參與進來。
“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更好的商業體系,讓你無論從哪個層面參與進來,都看到一個良性的循環。如果是英超、德甲、NBA的球隊轉讓,會有很多億萬富翁排著隊去收購。但是我們看到馬諾F1車隊破產后無人問津,而他們的財產只能上電商拍賣。其實,我們收到過來自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關于組建車隊的詢問,但是我們正在與國際汽聯、車隊們緊密合作,制定新規則。我們試圖打造一個新的體系,讓所有的參賽車隊都能開發出其應有的價值。我相信當這個計劃實現后,我們會看到中國企業或者個人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