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鄧亞萍:乒乓球還需商業化 乒壇有對抗才精彩

體壇+記者宮珂報道
作為勞倫斯體育學會成員,鄧亞萍今年再次來到勞倫斯世界體育獎頒獎禮的現場。雖然出發前在社交媒體上遭遇了一些小插曲,但這并未影響她的心情。在頒獎禮的幾日行程中,鄧亞萍和同為學會成員的李小鵬與“無腿勇士”夏伯渝暢談戶外經歷,并再次帶兒子感受紅毯。當然,鄧亞萍也依舊關注國乒的動態,剛剛結束的“地表最強賽”第一階段的比賽和日本年輕選手的崛起情況她都有所了解。對于如何讓看起來是“中國選手專利”的乒乓球成為主流運動、如何看待所謂的“打壓中國論”,她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體壇+:雖然朱婷和武大靖在提名前期呼聲很高,成績也足夠出色,但今年有些遺憾的是,最佳男女運動員的提名中仍然沒有中國運動員的身影。作為勞倫斯體育學會成員,同樣也是一位中國運動員,您如何看待此事?
鄧亞萍:確實也很遺憾。坦率地講,中國運動員其實成績一直非常好,尤其是在奧運的項目,但是我們也要客觀和冷靜的觀察一下,在主流媒體的主要體育版面,都報道哪些運動項目。因為根據勞倫斯的評選的機制,一開始是由全球的各國的主流的體育記者來篩選各個獎項的候選人,那么篩選出來以后學會的委員人手一票再從候選人中“6選1”。
那么在這些主流項目中,沒有我們的優秀運動員,所以我們也很難在最佳男女運動員的獎項當中看到我們的候選人。雖然中國運動員現在越來越在其他的非優勢項目當中慢慢的脫穎而出,但還不夠。不過隨著我們更多的現在的年輕人對各種運動項目的嘗試,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有中國人來贏得這樣的一個體育大獎。
體壇+:其實您提到的乒乓球就是一個我們有優勢但又不夠“主流”的運動,雖然國際乒聯已經在做一些推廣的努力,但這項運動的國際影響力依舊有限。那在您看來,像這樣的“小眾運動”該如何更好地推廣自身?
鄧亞萍:其實乒乓球運動項目的全球普及率是相當的高,以國際乒聯在全球已注冊會員國來為標準的話,乒乓球在全球的各個單項協會當中應該是排在第一或者是第二,我們大概有兩百多個注冊的成員單位。在奧運的受歡迎程度上,根據國際奧委會收視率、買賣門票、贊助商等量化評價標準指標,乒乓球基本都在前幾名,從這方面來講,乒乓球運動的普及沒有任何問題,
但與此同時,乒乓球確實需要在全球商業化層面上要下大力氣去推動。80年代的時候,中國的頂級運動員、我們的前輩們退役下來以后,都要到歐洲和日本打球,因為這些國家的俱樂部的收入還不錯,也有職業聯賽,但反而是外國人來我們的乒超打聯賽,那么中國成了職業化程度、商業化程度或者簡單來說收入更好的地方。在全球來講,雖然我們的乒超時間不長,一個賽季不長,但收入不錯。從乒乓球運動商業化來看,出現了一個不同的發展態勢,但只有乒超好像還不太夠。一個運動項目的發展它不僅僅是在普及層面上,它更重要是在普及提高商業化程度都要有,國際乒聯任重道遠。
體壇+:說到改革,乒聯的“鄰居”羽聯這些年更多地是在借鑒網球職業賽事的設置,這些年乒聯同樣在摸索改革的方向,那在您看來,乒聯也需要這樣的借鑒?
鄧亞萍:每一個運動項目都有它自己的特點、文化和歷史。所以說我們需要關注運動項目的文化的挖掘,歷史的傳承以及這個運動到底能夠給人們帶來什么。這個不僅僅是是國際乒聯的一種責任,所有參與乒乓球這項運動的人也應該奉獻一份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們需要調動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的積極性,而不是說某些運動只是某些國家在“玩”。 比如乒乓球運動老少皆宜,這就是一個值得挖掘的點,我們需要挖掘這個項目真正能夠給人們帶來怎樣的好處。
體壇+:這些年國際乒壇的局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動,國乒雖然強大,但是也有來自他國的選手挑戰著國乒的地位,甚至乒聯方面也會在獎項上“照顧”一下他國。許多網友可能會認為乒聯有“打壓”中國的趨勢,不知道您對于這樣的想法和乒壇有多極化發展的趨勢如何看待?
鄧亞萍:中國隊本身很強,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把中國隊打敗,這是很正常的,競技體育就是如此。但另外一個方面,運動之所以精彩,其實應該有更多的挑戰的對手,或者能夠對抗的對手,讓比賽更有懸念,才更有意思才更好看。
其實在我看來,國人觀眾的心態已經成熟了很多。現在大家除了覺得“為國爭光”特別好之外,如果球員揮出自己的水平、打出自己的風格,甚至有很張揚的一種個性,都會有很多贊揚聲。作為中國觀眾想要自己國家的選手贏,其實不難理解,但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還是讓比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