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馬拉松的大眾化不能淹沒運動員的競技精神!

蘇州太湖馬拉松終點前遞國旗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賽事組委會的官方聲明把原因歸結到志愿者個人,各種觀點很多,不再贅述,在此只想探討這一事件的深層原因。
馬拉松運動在中國的興起,不過是近五六年的事,各方對該項運動的認知和理解難免出現偏差。馬拉松賽事的一個特殊屬性便是競技與群體并立,專業運動員與業余愛好者共同參賽。很少有像馬拉松這樣的賽事,業余愛好者能與世界上最頂尖的運動員同場競技。如果你是一名足球或籃球愛好者,敢想象和C羅、梅西、詹姆斯、庫里這樣的超級明星出現在同一個賽場嗎?而馬拉松賽事能給你提供這樣的機會,世界紀錄保持者和關門選手用的是同一條賽道,享受組委會的同等服務。在馬拉松運動還沒有接納大眾選手的時候,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北京馬拉松,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員保障的不過是幾十名參賽的專業運動員。賽事組委會需要做的就是嚴格遵照國際田聯、國際路跑協會的規則和章程,為運動員創造佳績保駕護航,其他的一切都是多余。
而隨著馬拉松運動在國內越來越大眾化,一場賽事動輒數萬人,參賽者絕大多數變成了愛好者而非專業競技選手,賽事組委會也必須隨之做出變化,盡可能服務好這個龐大的群體。甚至,很多時候需要想盡辦法來迎合(討好)這個群體。一場賽事的影響力、口碑、營收等實際上是由這個群體所決定的,尤其,當賽事多到跑者不夠用的情況下。眾多馬拉松賽事補給越來越豐富、參賽包更豐厚、儀式感越來越強。
在賽事組委會的總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向一個群體傾斜,毫無疑問就要犧牲掉另一個群體的部分權益。在一場馬拉松賽事中,全力保障業余愛好者群體,則不可避免會忽略掉對專業競技選手保障。此次遞國旗事件正是這一體現,賽事組委會沒有任何理由讓專業競技運動員做超出競技之外的事情,不管冠以何種名目。
同時,旁觀者也沒必要對該事件上綱上線,不管是對當事人還是賽事組織方,希望各方能吸取經驗教訓,提高自身,才能讓我們的馬拉松運動越來越健康地發展。
馬拉松在擁抱大眾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降低競技門檻,但這不能以犧牲選手的參賽體驗和運動員的競技追求為代價,馬拉松的大眾化絕對不能淹沒運動員的競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