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琰亞運手記】中國體育,越活越年輕

記者嚴小琰報道
2006年秋,我踏上了職業生涯的第一趟出國之旅。作為體壇周報入職不過半年的一個新人記者,我被派往中東富庶之地卡塔爾多哈,采訪了那一年的多哈亞運會。為了盡快成長為一個可用的成熟記者,好趕上北京奧運會,大學畢業的時候我果斷放棄了直升研究生的名額,直接投身工作崗位奔赴新聞前線。
多哈亞運便是大戰之前的熱身之戰。那一年,距離2008年北京奧運會還有兩年,無論對年輕的我,還是對靜待爆發的中國體育,都還有兩年的準備期。作為一個新人,同行的除了整個體壇周報亞運報道團,還有彼時尚未退休的我的父親,上海解放日報的資深體育記者嚴子健。毫無疑問,我享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傳幫帶”的福利,業務能力的提升和對行業的熱情升溫,就像當年中國體育的競技水平一樣,行駛在一條快車道上。
我還清晰地記得很多當年的細節,卡塔爾這個沙漠國家用綠色的人工草地和塑料樹來裝點主干道,亞運會新聞中心食堂的芒果汁得到了全世界記者們的喜愛……還有的,就是劉翔。
彼時,他頂著雅典奧運會冠軍和剛剛打破世界紀錄的光環,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而在亞洲賽場上,他早已是所向披靡。我記得賽前的一場公開訓練課,當時匯集了無數亞運前方記者前去采訪。除了平時在上海本地的一群劉翔條線“老面孔”,許多聞風而至的北京、山東、江蘇、浙江的媒體,甚至路透社、半島電視臺這些外媒也都悉數出動。那時候,采訪劉翔的記者以央視冬日那和上海本地媒體為兩大陣營,我這個上海籍的非本地媒體也算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訓練課后,習慣性地由孫海平教練代替劉翔接受采訪,被眾多上海記者包圍住的老孫就像平時在莘莊基地一樣脫口就是一連串上海閑話。
這可把外圈的外地記者們聽傻了,因為聽不懂,于是拼命伸長了胳膊,遞著錄音筆,恨不得把設備都塞到老孫嘴里。一直到當時還尚未退休的北京晚報記者孫保生老師大喊了一聲“孫指導,我們聽不懂啊!”
才讓孫海平恍然大悟,趕緊切換了語言頻道。孫保生老爺子當年可是籃球新聞界的泰斗,在行業里他和我父親被并稱“南嚴北孫”,都是有江湖傳說的人。而他倆作為兩個籃球記者,也都巴巴地跑來看了這場訓練課,我爸甚至和孫大爺開玩笑,要給他做滬語翻譯。可見那時,劉翔是個多么稀罕的人物,他幾乎就是中國體育的半壁江山。那時候田徑隊就有這么一句酸話:中國田徑分為兩塊兒,一塊兒叫中國田徑,一塊兒叫劉翔。
那已經是12年前的事了啊。
12年間,劉翔經歷了兩屆奧運會的傷退,而中國體育也在走過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盛世綻放后,從“金牌至上”走進了如今全民體育的大潮中。12年后的中國田徑不再是簡單的“兩塊兒”,短跑、接力、跳躍、投擲,各項目百花齊放,馬拉松更是成為在中國開展得最如火如荼的全民體育項目,甚至成為引領全民健康風潮的國民第一運動。中國體育也在變革中涅槃升華。
今天,我又踏上了亞運會的征程,代表體壇周報參與到2018年的雅加達奧運會的報道工作中。我那個籃球圈老記者爸爸和保生大爺都已退休多年,我也已為人妻、為人母。現在的我已經可以自稱是個老記者了,而我覺得,中國體育正在越活越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