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記:法比之戰印證 歐洲足球只剩下一個軀體

記者馬德興圣彼得堡報道
想到過“世界杯”變“歐洲杯”之后會無趣很多,但真沒有想到過會如此之無趣!北京時間11日凌晨在圣彼得堡進行的2018世界杯第一場半決賽中,法國隊以極其難堪的方式1比0擊敗了比利時隊,率先闖入決賽。但較比賽更為平淡的是,雖然涌現現場的球迷超過6萬,可讓你完全感受現場有如此多的球迷在觀戰,也沒有體會到置身于世界杯半決賽這種級別的賽事之中所應有的氛圍。沒有了球迷的喧嘩與吼聲、沒有了球迷的吵鬧與尖叫、沒有了各種鼓聲與喇叭聲,安靜得有些令人窒息。甚至情不自禁地問自己:“我這是在采訪世界杯嗎?”
安靜得讓人懷疑
我是賽前一天從喀山直接來到的圣彼得堡。隨著世界杯賽的臨近尾聲,對于本屆世界杯賽的各項組織安排情況也越發清晰,尤其是考慮到此番各個世界杯場地都要封路,為了盡可能更為方便,要么選擇在國際足聯指定的媒體酒店,要么選擇在媒體酒店附近,以便搭乘媒體班車。或者是直接選擇地鐵,因為像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都有地鐵直達球場。當然,走出地鐵站之后,依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而,抵達圣彼得堡之后,在尋找住宿等方面相對也有了些經驗,因為國際足聯指定的媒體酒店相對較貴,所以還是另外找了酒店。但是,沒有想到,在圣彼得堡是如此之方便,甚至較莫斯科還方便。
事先通過網絡預訂好了酒店之后,比賽當天通過向酒店前臺問清楚了去體育場的地鐵乘坐情況之后,我便在下午早早地出發了,想著在莫斯科從地鐵站出來之后走到體育場內至少還需要20到30分鐘,猜想著圣彼得堡的情況也應該差不多。但是,真沒想到圣彼得堡是如此之方便。
踏上地鐵之后,發現地鐵里人不算很多。尤其是在莫斯科習慣了球迷前往體育場看球時一路歡聲笑語、甚至吵吵鬧鬧的場景,坐在圣彼得堡的地鐵里,反而感覺有些不適應了,因為地鐵里實在是太安靜了,以致于記者都懷疑是不是乘錯了方向。在向身邊的乘客確認沒錯之后,記者依然還是不敢相信。因為此前每一場比賽之前,不管是哪國的球迷,都顯得極為亢奮,要不就是各種唱歌,甚至是跳舞,或者是三三兩兩一起說笑,時不時地傳出大笑之聲。而這次記者從下榻的酒店到乘上車、直至抵達球場的那一站,前后差不多20到25分鐘的樣子,居然全程很安靜。“我這是去看世界杯的半決賽?”這樣的問題一直在自己的腦海里反復。
不過,走出地鐵站之后,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體育場距離地鐵站是如此之近,尤其是新聞媒體入口,居然也就只有不到250米的路程。在莫斯科走慣了半個小時左右的路程之后,來到圣彼得堡體育場的新聞中心居然有些不適應了!人或許就是這樣奇怪,遠了吧,感覺走的路太長;近了吧,似乎又希望能夠多走幾步。很快,記者領完了記者門票之后,便開始重新工作。從出酒店大門,到步入新聞中心,前后加起來就不到30分鐘。這可以說是世界杯賽迄今為止在路上耗時最少的一次,甚至比在喀山還方便。喀山因為乘坐的是國際足聯安排的媒體班車,但因為班車是有時間限制的,一個小時也就一趟,錯過了就只能再等一個小時,如果自己前往,則需要步行差不多3公里才能抵達記者入口。所以,整個世界杯賽采訪至今,發現還是圣彼得堡最便捷,即便是晚上返回酒店,因為是比賽日,地鐵一直持續到凌晨很晚才暫停。
搶門票不顧身份
前面已經提到,坐在開往體育場的地鐵上,就感覺很是安靜,完全體會不到世界杯賽的氣氛,更不用說馬上就要產生新的冠軍了。實際上,不僅僅是在前往體育場的路上,賽前一天從喀山飛往圣彼得堡的飛機上,記者就已經有類似的感覺。
在飛機上,記者已經注意到了,盡管有不少巴西球迷一同前往,但是,這些球迷或許是因為巴西隊提前遭到淘汰的緣故,已經完全不像巴西隊依然留在俄羅斯那樣有熱情了。盡管,這些球迷依然身穿巴西隊球衣,說話聲明顯小了很多,完全不像先前那樣毫無顧忌,聲音大得恨不得要讓周圍所有人都聽見。但是,他們完全不會像某些中國球迷那樣,明明自己是中國人,非要穿上德國隊、阿根廷隊或巴西隊、英格蘭隊的隊服,似乎就是想要表明自己的立場,段然不顧中國人的身份。所以,整個飛機上也都顯得很是平靜,不像此前坐飛機時,因為眾多球迷自己的球隊都依然還在參賽,所以說話聲音大得也沒有顧忌。
實際上,在新聞中心里,一個共同的情況是:盡管依然還有不少來自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等國的南美記者,因為此前先后在各個不同的賽場見過,但是,他們來到新聞中心之后也顯得“老實”多了,說話等各方面收斂了許多,畢竟他們各自的主隊都已經淘汰了。相反,法語聲音不小,畢竟這場比賽是法國隊和比利時隊,法語也是比利時的官方語言之一。
不過,等到發放那些事先沒有通過的記者門票時,那個場景又開始熱鬧起來。由于比賽場次所剩不多,而大部分留下來的記者估計都是準備看完最后的冠亞軍決賽的,所以肯定是僧多粥少,各國記者為爭取到一張進入球場的門票,完全不顧身份與小節,各種尖叫、吼聲倒也不失為一景。盡管小組賽期間,不少事先沒有獲得批準的記者也需要排隊等候,但完全不像此時這么瘋狂。也許,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能感受到:世界杯賽已經快要結束了!因為每一屆世界杯賽臨近尾聲時,這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一幕,連續采訪了多屆賽事之后,記者也算是深有體會。
南美帶走了足球魂
差不多距離開賽前一個半小時的時候,記者走出了新聞中心,重新來到了地鐵站出口,想看看賽前球迷們的情況。但是,圍繞著體育場走了不到1/4圈之后,我便扭頭往回走了,那種平靜與氛圍,完全看不出將進行的是世界杯半決賽,甚至讓人難以相信:人們居然會如此之安靜!
從地鐵站出來之后,通過新聞中心的有專門的一條道,如果不去新聞中心,跟著那些球迷,則是通往觀眾入口安檢處。一路走著,你只是偶爾聽到身邊的人在小聲地交流著,從語言上去判斷他們來自哪國。而且,這些球迷根本就不會停下腳步,像先前的小組賽或淘汰賽階段那樣,鬧一鬧、停一停,渲染一下氣氛。因而,走了沒有多久,記者便轉身返回了新聞中心……
也許,這就是“世界杯”變身“歐洲杯”的后遺癥吧。當眾多美洲球隊陸續被淘汰出局之后,這些美洲球迷已經陸續離開了俄羅斯,那些依然還留在俄羅斯的球迷們顯然需要收斂自己,盡管因為事先購買好了球票,不看是一種浪費,依然還是正常到場看球,但是,因為參賽隊與他們無關,也就是看個比賽而已,于是,自己的那種固有的激情與狂野也就不可能顯現出來。
足球是什么?足球需要激情、需要野性,它能夠將人體內固有的那些原始的東西淋漓盡致地激發出來。在這方面,美洲尤其是南美是最具代表性的,所以南美的足球有的時候更加好看一些,就是因為它更能夠體現自然的一面,球員在其中就是主角。這當然與南美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現狀有關。相比之下,歐洲人顯得更為矜持,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后,盡管歐洲社會一直在強調人的各項基本權利,但是,所有人其實都已經轉化為生產流水線上的“一份子”,反而顯現不出個性的價值。就像世界杯賽期間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從結果來說,歐洲球隊完全占據了上風,但那是“團隊作業”的結果。
法國隊與比利時隊的比賽從戰術角度來說,無疑有很高的價值,不管是法國隊的防守反擊還是效率,抑或是比利時隊有針對性的變陣。但是,從觀賞性的角度來說,這又是一場無趣的比賽,僅僅一個角球就確定了比賽的勝負。歐洲人或許在世界足壇是處于領先地位,不管是技戰術還是商業化開發程度,但是,歐洲球員始終沒有南美球員身上所固有的那些東西,那就是足球的“魂”!
南美球隊已經走了,也許,他們走時已經把足球這項運動的“魂”帶走了。歐洲球隊盡管還在,但留下的僅僅只是一個軀體而已,所以實用主義、現實主義、功利主義,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歐洲足球的另類“標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