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傳控已成怯懦者的游戲 2018敲響傳控喪鐘?

體壇周報記者林良鋒述評
繼德國、葡萄牙、阿根廷出局后,西班牙也被淘汰了。西班牙死于點球“輪盤賭”——帝俄時代軍人之間酗酒時的余慶節目,也算死得其所。世界杯進入32強時代,東道主一直能在互射點球中勝出。西班牙提前離席,不是因為俄羅斯發揮有多么出色,而是因為自己受困于過去成功的打法。沒錯,是傳控害了西班牙。史上從未有過如此多的球隊落敗而歸咎于某一打法的咄咄怪事,但現實非常諷刺:90分鐘內,西班牙傳了千余腳,俄羅斯不過二百,最終卻是俄羅斯賭命成功。
傳控本旨為守不為攻
俄羅斯的實力不如西班牙,即使有坐擁地利和人和,該隊要在90分鐘內擊退西班牙也是難事。西班牙竟然也接受這一安排,就難以理解了。是耶羅半道接手球隊,經驗和能力都駕馭不了這樣的場面?還是西班牙突然對自身產生了懷疑?是俄羅斯的臨場調度更到位?還是西班牙缺乏以傳統的方式解決戰斗的膽識和辦法?我傾向于最后一種結論。西班牙憑借控傳行走江湖近十載,是這一打法的祖宗,德國、阿根廷等隊不過是出于仰慕和照搬。如果他們也窮途末路,我們是不是可以斷言:本屆大賽是傳控謝幕的拐點?
西班牙沒有進球,那是對方防守定位球時饋贈的禮物。直到伊斯科射門被對方后衛舍身封堵,迭戈·科斯塔的頭槌被阿金費耶夫輕松沒收,西班牙甚至沒有錄得一次射門,沒有一次射門打在門框范圍之內。但在阿金費耶夫摘下科斯塔的頭槌時,西班牙已經錄得600余次傳球,場面一邊倒。
你不禁要問:如此強勢的控傳卻創造不出有效的射門機會,所為何來?有必要澄清一次:當初控傳在巴薩成型時,主旨不在進攻而在防守,早在六七年前已經有行家指出這一點。西班牙的實力強于俄羅斯,自1964歐洲杯決賽擊敗蘇聯,他們在大賽從未輸過俄國人,也從未怕過俄國人,2008歐洲杯西班牙崛起,曾兩次大勝對手。為什么還要以這種方式和對方磨洋工?
一種解釋是:西班牙試圖以控傳,最大限度消耗對方的體能,在賽事尾聲發起總攻。這個設想的背面卻是消耗對方體能的同時,也消耗了自己,浪費了時間。對耗的玩法,當年德國人試過。一戰最后階段法爾根漢在西線發起總攻,叫囂要讓協約國流盡最后一滴血,最終血盡認輸的是德國人。西班牙這么做同樣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法定時間最后25分鐘,耶羅換上伊涅斯塔、卡瓦哈爾和阿斯帕斯,加時賽又依新例換上前鋒羅德里戈,得到什么?只有2次射門有威脅:伊涅斯塔禁區外施射,阿斯帕斯6碼區附近起腳被門將撲出。
越倒腳,對手信心越強
西班牙不停倒腳的副作用,是極大增強了俄羅斯僵持到底的決心。俄羅斯之前逢西班牙必敗,尤其是在2008歐洲杯兩次輸得心服口服,內心之憂懼不言而喻。當時俄羅斯正迎來蘇聯解體后一個高峰期,該隊在八強加時力克荷蘭,被譽為立國以來最佳發揮,一打西班牙便現了原形。但看到西班牙只在外圍磨蹭卻沒有深入腹地的意向,防守的決心更加堅定,發揮也更到位。西班牙怕什么?怕反擊,怕高球,怕身體對抗。
俄羅斯真正有威脅的高球寥寥無幾,一次角球就迫使皮克禁區內觸犯天條。切爾切索夫未能讓久巴堅持90分鐘,本是較為冒險的決定,但西班牙并沒有因為對手撤下鋒線支點而大舉壓上,反而因擔心對方快反,將陣型也改為三后衛,讓科克撤到后防協防皮克、拉莫斯。三后衛被很多球隊放棄,最主要的一點是這個打法注重兌子,實力較強的一方并不樂意上馬兌下馬。撤下科斯塔之后,西班牙在俄羅斯禁區前沿益發缺乏存在感。
不只是西班牙以貌似高深的控傳掩蓋解鎖無能,德國、阿根廷以及缺席本屆大賽的荷蘭,莫不如此。回到爭議的源頭:巴薩當年是為什么能讓控傳風行于世的?恰是因為在握有絕對控制的基礎上,敢于深入對方腹地創造機會。光是控傳卻沒有威脅,除了凸顯這么做的無能,更讓人看到回避對抗的膽怯。
薩基當年批評很多球隊照搬352:他們并不理解352是為了增加進攻的人手,反而因為膽怯而更偏執于防守。同理,當年足總技術總監查爾斯休斯推出POMO(最大得分機會區域)理論,指出平均每個進球的鋪墊大約在3次,強調進攻必須簡潔直接,不要拖拖拉拉。很多俱樂部卻理解為簡單粗暴,釀成英式足球糙哥的惡名。“最佳的進球只需傳三腳。”知道這話是誰說的嗎?克魯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