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世界杯贊助商中國企業占多數之因

世界杯開賽之前,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調侃說:“俄羅斯世界杯,中國除了足球隊沒去,基本上其他的都去了。”確實如此,雖然中國男足上一次出現在世界杯決賽圈,還要追溯到2002年。即便此后16年的世界杯都不見中國隊的身影,但中國仍然在方方面面影響著世界杯。
今年俄羅斯世界杯19家贊助商中,中國企業占據了7個席位,比例將近37%。《經濟學人》認為,中國贊助商之多的原因主要歸結為以下:
首先,世界杯是國際足聯的大型賽事,但作為國際足聯的主要收入來源,世界杯與國際足聯的商業模式并沒有極為密切的關系。2014年巴西世界杯落幕后,國際足聯在下一個四年周期內總共創造出54億美元的受益,但主要是得益于電視版權(24億美元)和企業贊助收入(16億美元),抵消了舉行賽事所花費的20億美元的運營成本。
正因為世界杯是全球最受關注的賽事之一,所以很多大公司非常喜歡這個較為傳統的廣告投放平臺,贊助商之間的競爭也比較激烈。但一切在2015年發生了很大轉變,美國檢方起訴大約40個與國際足聯有關的個人和實體涉嫌腐敗,罪名包括詐騙、電匯欺詐和共謀洗錢。
這些指控讓那些與國際足聯合作的合作伙伴產生擔憂——他們與國際足聯的關系是否會給自身帶來聲譽和財務的影響。于是,等到雙方贊助合同到期時,像阿聯酋航空、德國大陸集團、強生和索尼等公司,最終決定拒絕續約。
俄羅斯世界杯的贊助商名額共有34個,但最終只得到19家企業的贊助,與2014年開賽前早早售罄的盛況形成巨大反差。由于受到此前丑聞事件的影響,國際足聯新增的合作伙伴分別來自俄羅斯(主辦國)、卡塔爾(2022年主辦國)和中國的公司,其中來自中國的企業包括手機品牌VIVO、電子制造商海信、電動車公司雅迪、中國第二大乳業公司蒙牛,以及大連萬達。《經濟學人》認為,中國的企業似乎不太在意與國際足聯的關系。
四年前,大約20%的中國球迷在電視上觀看了巴西世界杯,但此前足球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并沒有轉化成中國企業在世界杯商業帝國的比例——2014年世界杯只有一家中國贊助商。全球著名的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認為,中國贊助商在今年世界杯中的崛起,“可以被看作是中國企業為了配合國家大力發展足球運動,提升中國舉辦世界杯可能性而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