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電體聯 看起來很美的電子體育新勢力

■本報評論員 李楷平
2017年9月,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終于在中國松口,表示奧運會愿意擁抱電子競技,但前提是“沒有暴力項目”。而在一個月后,國際奧委會(IOC)峰會上,代表們一致同意將電競視為“運動”。
從那以后,電競與奧運IP的牽手似乎只差一層窗戶紙的距離。
亞洲電子體育聯合會(簡稱亞電體聯)讓二者的融合走向實操階段。上海峰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亞洲走在了世界前面,而中國又走在了亞洲前面。但走在前面意味著“摸著石頭過河”,摸到絆腳石還是墊腳石,將考驗亞電體聯主席霍啟剛的智慧。
“根正苗紅”的新組織
電競體育化過程中,曾經有不少人試圖成立一個類似協會的機構,但這種嘗試大部分無疾而終。
電競不同于傳統體育,它高度依賴于IT產業,在全球各國發展極不平衡。各種軟硬件設備,提升了賽事成本,而游戲廠商的知識產權又大大降低了第三方機構的權威。比傳統體育更復雜的產業鏈,意味著更多的利益方。大家都想爭奪協會主導權,誰都不服氣誰,最終只能是一地雞毛。
亞洲電子體育聯合會,會成為諸多電競組織中的一股清流嗎?
和以往的組織相比,亞電體聯有兩個不可忽視的優勢。
第一是該組織“是亞奧理事會唯一認可的官方洲際電子體育聯合會,也是管理和推廣亞洲地區電子體育運動的唯一官方組織”。
說白了,它是奧運會體系下“根正苗紅”的電競組織。如果電競想進入亞運會、奧運會,你繞不開它。
第二是去年當選為亞電體聯主席的,是中國香港人霍啟剛。
據透露,亞奧理事會主席艾哈邁德親自提名霍啟剛擔任的主席。選中他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是他年輕,在老一輩體育高官們看來他更能領會當代年輕人的體育愛好。另一個原因則是他來自香港,在中國大陸這個舉足輕重的電競市場中,他有人脈、知名度和平衡度,能夠比較自如地處理上到政府部門、下到游戲廠商的復雜關系。
這兩點,決定了該組織的能量與號召力。電競順利入選今年雅加達亞運會,以及四年后杭州亞運會,就是證明。
新概念背后的迷惘
本次亞洲電子體育峰會上,亞電體聯提出了“電子體育”的概念,但闡述較為抽象,并沒有給出確切標準。
照官方說法,電子體育將有四大特點:團隊合作,腦力與體力相結合,自我超越,科技應用。
這些特點,電子競技也有。
但同時官方也提出電子體育的內容需要保證健康性,具體來說:反暴力,反色情,反歧視,反騷擾。
按該標準,CS:GO等電子競技游戲就很尷尬了。
“電子體育”試圖在奧運精神與電子游戲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但無論電子體育還是電子競技,歸根結底都是游戲。游戲的評價標準只有一個“好玩”,而奧運會箴言是“更快、更高、更強”。兩者的重疊區域并不大,好玩的游戲未必符合奧運價值觀。如果因此把人氣最高的電競游戲排斥在外,似乎又不符合亞電體聯的初衷。
霍啟剛認為:廠商除了賺錢外,他們也要有更多社會責任感。
他還表示,接下來將與游戲廠商協商,討論如何打造更健康的電子體育游戲內容。沒有廠商喜歡外界干涉自己的游戲研發,可以預見,這一步很難,將需要很多妥協。
心態開放,自有開放空間
峰會上亞電體聯展示了2018年的龐大規劃。整體來看,他們仿照傳統體育,真正以代表全亞洲的身份去建設和維護電子體育發展。
在此之前,電競市場上最大的權力來自于游戲廠商。
面對電競體育化,游戲廠商有自己的天然立場,比如偏愛本家的游戲,拒絕其他廠商的游戲。
亞電體聯則可以拋開立場,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與廠商打交道。這也是我看好新任主席霍啟剛的原因之一。他有強烈的奧運背景,卻沒有任何廠商背景(包括第三方廠商),這將便利他與廠商的相互信任與合作。
另外,在亞電體聯的電子體育清單上,還有反興奮劑、反作弊、防止操縱比賽等監察內容,電子體育希望工程、45個國家電子體育組織建設等國際化內容,以及運動員、教練員注冊、培訓與職業規劃等產業長遠規劃。
這些角色,同樣是游戲廠商難以承擔的。
WCG終止之后,第三方電競賽事日漸式微。2018年,第三方賽事以亞運會、亞洲杯的名目卷土重來,值得期待。但面對咄咄逼人的廠商賽事,亞電體聯是否能將國家隊打造成比RNG、EDG更具號召力的品牌?離雅加達亞運會只有不到4個月,亞電體聯的第一場考試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