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羽新規均“槽點滿滿”乒聯著手微調羽聯太固執?

體壇+記者李婷報道
在最新揭曉的四月份國際乒聯世界排名中,樊振東職業生涯首度登頂,中國選手時隔三個月后終于又將世界第一的寶座奪回來了。不過國際乒聯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丹頓日前表示,新世界排名系統可能在2018年之內還需要微調。
其實自今年1月,國際乒聯啟用了依據賽事級別及比賽名次來決定排名的新規則以來,就受到了各個方面的吐槽,可謂槽點滿滿。因為新的系統之下,排名只計算有效期內分值最高的8個賽事積分。這就意味著選手在一整年的參賽頻次成為了世界排名的首要先決條件。
那么這樣一來,決定一名運動員世界排名的便不再是他們的真正實力,而是參賽的次數,很顯然,這對于以賽代練的選手是非常有利的;對于中國隊這樣擁有絕對實力但選擇性參賽的隊伍頗為不利,特別是對于馬龍、丁寧這樣的老將來說,擁有世界最強實力又怎樣,參加不了太多比賽,排名依然靠后。
于是在去年頻繁參賽并且成績不錯的德國人奧恰洛夫成為新規則的首個受益者,打斷了馬龍連續34個月蟬聯世界第一的紀錄,而馬龍則掉到了第七位。等來到3月,德國老將波爾又憑借歐洲16強賽的冠軍超越奧恰洛夫,成為國際乒聯最年長的世界第一。
盡管自己榮登世界第一寶座,但是波爾顯然明白現在這個世界第一的價值并非真實實力的體現,于是他發聲道:“我始終都認為,馬龍、樊振東或者奧恰洛夫都是最好的乒乓球運動員,雖然電腦算出來的排名不太一樣。”
鑒于各方都給出了一些并非都是正面的評論,國際乒聯也意識到新的世界排名系統的確存在漏洞,史蒂夫·丹頓于是表示:“我們對未來世界排名將如何運作持開放態度,并不是所有新系統都能從一開始就完美運行,通常需要更多的是升級和改善。我們很清楚必須了解新世界排名第一年的運行情況,然后可能在一年中進行必要的調整,以修復系統可能存在的某些漏洞。”
其實國際乒聯能夠愿意去修復新系統中不夠合理的方面,可以說也是尊重了運動員的意愿,不過世界羽聯在羽毛球的一系列改革上面很少愿意去傾聽運動員、教練員的心聲,無論是發球高度、比分賽制、亦或是排名積分。是的,羽毛球的積分也經常受到詬病,一方面在于高級別賽事和低級別賽事分差并不足夠大,一方面也在于冠亞軍的分差也并不特別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