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衣印名字不過是商業行為,想國足有名得中超先行

前天剛看完一個解讀金庸的大V聊國足文身聊得頭頭是道,昨天又有一位大概從未親自為球衣印過號的名記,吐槽國足球衣的“簡約風”。這樣看來,再不去蹭蹭國足的熱點,實在有點對不起寫了十幾年(國際)足球、玩了十幾年球衣還在家里備了一臺印號機的自己了。
貝爾這件印號、名字和比賽對陣燙印全齊的落場版球衣,想必會讓不少球衣收藏家垂涎。
愛之深恨之切,不少替中國足球著急的有識之士,總會不失時機地借國外先進例子來吐槽中國足球,希望這些聲音能最終傳到管理者耳中。例如這一次國足球衣一如既往地在非正式比賽中只印號碼而不印名字,而應邀參加中國杯的3支客隊都把名字印上。特別是威爾士隊,他們甚至按照最高規格,將比賽日期、地點和對陣雙方的小國旗悉數印上,如同參加的是世界杯或者歐洲杯。這些細節絕大多數球迷都看在眼里,也有不少人吐槽,能有大V發聲并引發廣泛討論,自然再好不過。只是這樣的細節對比,究竟能體現出怎樣的核心價值,卻是見仁見智。
該名記指出“這種細節能看出你對足球的態度”,甚至有人借此上升到“國家隊不尊重球員”的高度,與國足主帥里皮慘敗給捷克后委婉批評“個別球員缺乏國家榮譽感”,正好形成一對有趣的沖突——究竟是誰對不起誰?這些討論究竟是不是本末倒置,究竟是不是上綱上線,并不是我想要深入探討的。我只是想指出,球衣背后印上球員名字這件事,并沒有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樣高尚與純潔,其實這不過是出于商業目的的個人崇拜行為。
克魯伊夫效力洛杉磯阿茲特克期間,一直身披標志性的14號球衣,而且胸前號碼巨大。
給足球球衣印上球員名字的創意,來源于體育產業娛樂化程度最高的美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大打巨星牌的北美足球聯賽(NASL)就把貝利、克魯伊夫、貝肯鮑爾等天王巨星的名字印在各自球衣背后。不僅如此,NASL球衣還前后各有一個違和感滿滿的超大號碼,每名球員在一個賽季里都有一個固定號碼,例如貝利效力紐約宇宙隊期間一直身披10號,貝肯鮑爾是宇宙隊的5號,而克魯伊夫則是洛杉磯阿茲特克隊的14號。在當時看來,這簡直就是離經叛道,甚至是對傳統的褻瀆。因為在傳統認知里,足球比賽的首發11人必然就是1到11號,而且號碼只會出現在背后,根本無足輕重,畢竟這是一項團隊運動,至于球員名字就更加不用想了。
貝利這件宇宙隊10號球衣,放在今天銷量應該不會遜于C羅或梅西的球衣。
奉行個人英雄主義的美國人對足球球衣的這種個性化改造,無非就是出于商業目的。只有這種具有個人商標(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IP”)的制服,才會在消費市場上受到最大程度的追捧。這樣的商業操作,在現代足球發源地英國,直到英超成立后才終于領悟與學習到位。從1992/93賽季開始,英格蘭頂級俱樂部的球衣終于印上了球員名字。
至于在國家隊球衣上印上球員名字的做法,則是直到1994年世界杯才奠定基調。沒錯,那屆世界杯恰恰是在美國舉行。按照當時國際足聯的說法,那屆在“足球荒漠”舉行的世界杯是具有開疆拓土的意義,“我們得取悅觀眾。”于是,24支參賽隊的球衣不僅都印上了球員名字,還增加了球衣前號碼與短褲前號碼,這些都是美式運動(NFL、NBA等等皆是如此)的習慣做法,同時也是世界杯歷史上的首創。
國家隊球衣印上名字,而且有胸前號碼和短褲號碼,都是始創于1994年世界杯。
至于一貫尊重傳統(你也可以說“守缺抱殘”)的德國足球,直到1995/96賽季才認可了這種個人崇拜。從那個賽季開始,德甲球隊終于有了固定的球衣號碼(以往一直都是首發球員穿1到11號),同時也加上了球員名字。而德國國家隊在非洲際大賽上使用印有名字的球衣,又等了足足10年才實現。在2005年6月做客北愛爾蘭的友誼賽前,德國隊終于攻克了這個技術難題,裝備員特意攜帶重達幾十公斤的燙印設備前往貝爾法斯特,以在賽前為各個球員準備好帶有個人“IP”的比賽服。于是2005年6月4日客場4比1大勝北愛的這場看似平平無奇的友誼賽,成為了德國隊商業開發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德甲球員從1995/96賽季才開始有固定號碼,同時也首次把自己名字印在球衣上。
事實上,德國國腳們在非大賽上穿著印有自己名字的球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核心球員在一個大賽周期甚至長達數年的時間里,擁有一個固定的號碼。今天我們都知道,13號是巴拉克的標志。2002年世界杯上,他就是身披13號球衣名震天下。但世界杯后對保加利亞的友誼賽,巴拉克卻只能跟其他首發球員一樣,選擇1到11號,于是他穿著8號球衣登場了。
2005年6月4日客場對北愛爾蘭的友誼賽,德國隊首次在非大賽上使用帶球員名字的球衣。
直到2002年10月16日主場對法羅群島的世預賽,13號巴拉克才重新出現。那場比賽的首發名單里,還有16號耶雷米斯(當年譯“杰里梅斯”,他在拜仁也是這個號碼)。自那之后,德國隊中個別常備球員便開始穿著自己喜歡的號碼,不再輕易改動,除非到了大賽決賽圈需要重新協調1到23號。
2002年10月16日對法羅群島的世預賽,首發的巴拉克和耶雷米斯選擇了標志性的“大號碼”。
當比爾霍夫在2004年夏天應克林斯曼邀請加入國家隊管理層,出任領隊(其實頭銜也可以譯作“商務經理”),德國隊的商業化進程全面提速,并最終實現了所有比賽球衣都印上名字。也是在2004年,阿迪達斯首次公布了德國隊球衣的銷售數字。那一年,光是德國國內就賣出了40萬件。10年之后,這個數字增長到200萬,即2014年里平均每40個德國人就買了1件國家隊球衣,而這些出售的球衣里,相當一部分都印上了球星或球迷自己的名字。今天在德國足協官網商店里,你可以輕松買到帶有號碼和名字的國家隊定制球衣。以剛剛發布的2018年款為例,一件球迷版不印號賣89.95歐元,帶印號的盛惠104.95歐元。
不過在2010年世預賽開打之前,FIFA卻開了倒車,要求各隊每場比賽只能使用1到18號球衣。德國足協對此規定產生了誤解,于是2008年8月對比利時的友誼賽上,德國隊首發11人又變回了傳統的1到11號,而且球衣上沒有名字。因為在德國足協看來,按照FIFA規定,由于在比賽開始前90分鐘才上報18人名單,他們沒有充足時間在賽前準備印有球員名字的球衣。
由于FIFA的抽風規定,德國隊在2008年8月對比利時的友誼賽上又被迫“除名”。
當時勒夫抱怨道:“這絕對是一個倒退,號碼一直以來都是方便球迷辨認球員的一個標志,一項服務。波多爾斯基就象征著20號,現在他卻不能再用這個號碼了。一個球員背著34號還是37號又有誰在意呢?就算他穿著99號比賽,對別人來說也無關痛癢。”后來FIFA解釋,德國足協理解有誤,他們并沒有規定首發11人必須是1到11號,只是規定號碼不能超過18號。換言之,巴拉克可以繼續穿著13號首發。不過,波多爾斯基從那時開始就不得不改穿10號了。
直到“科隆王子”從國家隊退役,德國隊10號球衣才終于回到了“10號位”球員身上,如今它成為了厄齊爾的標志。最近幾年,德國隊的主力基本都有固定號碼,諾伊爾當然是1號,克羅斯在厄齊爾接手10號之后,也從18號換成了更符合他身份和地位的8號,施魏因斯泰格留下的7號交給了德拉克斯勒,托馬斯·穆勒從2010年世界杯橫空出世以來就一直是13號。正如勒夫所說,這種與球星捆綁在一起的號碼是一項為球迷提供的服務,而提供這項服務的目的,無疑是讓球迷心甘情愿地掏錢。無論是國家隊還是俱樂部,道理都是一樣的。
2015年亞洲杯上,國足球衣的名字印得很不規范,張呈棟的名字應作“ZHANG CH. D.”,而不是“ZHANG. CH. D”。
為什么國足不在友誼賽穿有名字的球衣?這固然有態度問題(還記得2015年亞洲杯上國足球衣名字那個不符合英語規范的下圓點用法嗎?),同時也有技術問題(制作帶名字的印號并燙印到球衣上,真的是非常繁瑣的一道工序,需要充足的時間與人手,更需要供應商和設備支持,說到底就是得花不少錢),更是商業開發還沒有發展到那個階段所致——花那么多人力物力搞件完美的落場版球衣出來,卻沒有渠道推銷給球迷,如此“公益行為”換作是你也不愿去做。何況對于某位國足主力習慣穿什么號碼,初階球迷大概也沒有印象。而且到了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國足還有在個別熱身賽中故意混穿號碼來試圖迷惑對手的無聊做法,這讓球迷情何以堪?
以史為鑒,想要國足與國際接軌,養成任何比賽都印名字的好習慣,還得從聯賽抓起。既然德國足球的名字問題從聯賽發展到國家隊足足等了10年,那么在80億中超至今仍是“無名”狀態下指望全方位落后的國足先上,顯然是有違常理的。只有當中超正版球衣可以大賣之后,我們才能看到國家隊球衣與國際接軌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