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3第2輪觀察:球員使用陷入固化 96一代生存艱難

最近兩年有個詞很時髦,叫階級固化。U23新政本來是鼓勵新人紛紛冒頭的政策,但由于各隊真正空缺的位置相對固定,加上去年已經有一批U23球員得到鍛煉,開始站穩首發位置,今年U23球員的固化態勢在賽季初就已經有了形成的趨勢。
在首輪相對激進的U23球員使用之后,第二輪首發球員只剩20人,替補人數增加到28人,進入18人大名單的總人數從63人下降到60人。
12支球隊只使用了1個U23首發的陣容,比起換人上的被動,許多球隊更害怕一開局就被動。
而在換人趨勢上,U23換U23的情況開始增多。河北華夏U23小將徐天沅第78分鐘替補出場,第91分鐘又被換下,另一位U23小將高華澤最后時刻出場湊數,不知道這種做法會不會引發各隊的效仿。
關于U23球員的固化問題,在去年下半年我們曾經指出過,當時隨著聯賽深入,一些得到鍛煉的球員穩定首發位置,固定球員出場越來越多,新人開始被新人壓制。
今年前兩輪,不同位置的出場人數幾乎相同,說明各隊留給U23球員的位置基本固定,不太可能隨便使用。
從球員年齡來看,1996年出生的球員繼續低迷,97年出生的球員繼續強勢。如果1997年出生的球員在本賽季成長為絕對主力的人數繼續增加,明年的人員固化問題可能還會加深,畢竟97年球員后年依然在U23政策保護期內。
在出場時間方面,山東魯能的劉洋成為本賽季第一個首發出場在45分鐘之內就被換下的球員;剩下的首發球員之所以至少踢滿45分鐘,主要是各隊不敢隨便使用換人名額。但從目前看,半場休息先做出換人調整的概率有可能增加。
替補球員方面,多數U23球員替補出場的時間都在10分鐘以內,相當多球員出場后的位置都不清晰,完全根據場上的比分狀態選擇往前跑還是往后跑,這樣的出場對球員沒有鍛煉價值。
本輪只有3名U23球員第一次獲得首發機會,劉博洋和陳吉都算是新面孔,尤其兩個人都是97年出生的邊后衛,這是一個利好。國內邊后衛球員確實到了斷檔很嚴重的地步。
首輪首發的球員里,有7人本輪丟掉了首發資格,其中3人沒撈著出場,巴頓只在補時階段出場。
周大地、楊帆和車世偉等96年出生的球員目前比較困難,96年出生的這一批球員既沒有年齡優勢也沒有身體優勢,目前只有大連的汪晉賢和申花的李曉明兩個人看起來比較有前途。
而在U23門將方面,恒大、蘇寧、上港、國安等7支球隊有望形成固定配置U23替補門將的模式,國安還引入了郭全博和張巖競爭上崗的形式,中甲已經有U23門將出場的記錄,中超門將本輪有多次失誤,年輕門將們的春天或許很快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