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季后賽分區改革三大爭論:因旅程或更改賽制

體壇+記者趙偉侖報道
2015年常規賽開始之前,NBA聯盟出臺了一項改革措施,取消過去每個賽區頭名晉級分區前四的規則,最終的前八排名將由各支球隊的常規賽戰績決定,這一規則也延用至今。三年之后,關于季后賽賽制的改革又出現了新的提案。
今年全明星周末期間,NBA總裁亞當·蕭華表示,聯盟正在認真考慮季后賽階段取消東西部分區,讓戰績最好的16支球隊都能進入季后賽。“這個問題我都快說十年了,”TNT著名評論員肯尼·史密斯說道,“NBA球迷一點兒都不關心球隊在哪個分區,他們只想看到最好的兩支球隊能夠在總決賽相遇。”
眼下關于季后賽賽制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三個爭議性問題上。
爭論一:東西部強弱差距
競技體育是純粹的,球迷當然想在最棒的舞臺上看到最出色的兩支球隊,在過去三年中,勇士和騎士扮演了這樣的角色。但是,在他們的身后是,東西部聯盟懸殊的實力分布。
2016年的季后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群雄逐鹿的西部,雷霆隊在首輪和次輪遇到的對手是強大的馬刺隊和勇士隊,最終在大比分3比1領先的情況下,被勇士隊實現大逆轉。我們試想如果沒有東西部分區,那么雷霆隊很有機會在季后賽中走得更遠,而同樣出色的馬刺隊也能夠在季后賽的舞臺上有更多的發揮。
反觀東部聯盟,在最近三年中,騎士隊的季后賽戰績為36勝5負,東部球隊很難對騎士隊構成真正的威脅,盡管詹姆斯認為東部球隊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不堪一擊,“我整個生涯都在東部效力,我們的比賽非常具有競爭性。有時候我們表現得不是很好。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自從我進入聯盟,東部曾三次奪冠。”在東部聯盟,詹姆斯一人實現連續七年闖入總決賽的壯舉,如果換到西部,情況可想而知。
如果我們放眼于NBA的歷史長河,東西部之間的實力差距是此起彼伏的,但這就像鐘擺理論一樣,無論實力差距如何擺動,卻始終未達到中間的平衡,如果將季后賽改為1-16名的排位賽,這些問題或許就會迎刃而解。
爭論二:宿敵之爭就此消失?
NBA的精彩之處之一,就在于兩支宿敵球隊之間的對抗,而在NBA歷史上,這樣的恩怨對決更多是跨東西部之間的較量,其中就包括最具傳奇性的湖人與凱爾特人之間的故事。數字是不會說謊的,根據NBA官方統計,今年受關注度最高的六場比賽,其中三場都是東西部之間的對決,勇士與騎士兩場對決的收視率將近1500萬,而今年1月28日,綠軍與勇士的比賽也吸引了500萬人的觀看。
事實上,取消東西部分區之后,球迷依然能夠看到這樣的對決,因為在NBA這樣一個球員流通性極強的聯盟里,新的故事很快就會出現。
爭論三:旅途奔波成主因
在過去的幾年中,盡可能減少球隊的旅行奔波一直是聯盟關注的重點。早些年,五天四場比賽的模式已經被取消,同時背靠背比賽的數量也在減少。如今,聯盟更加關注球員的身體健康,不過一旦季后賽不再設立分區,那么東西部球隊之間的系列賽將會增加旅途奔波。
“最大的問題在于旅程,而非傳統的約束。我們已經將常規賽延長了一周,就為了稀釋賽程,減少背靠背比賽的場次。舉例來說,我們會考慮有些球隊在季后賽第一輪就要橫跨整個國家比賽的問題。我們還會擔心前16的球隊進入季后賽會讓旅程大大增加”,蕭華說道。
當蕭華提出這個改革后,曾遭到包括巴克利等球星的反對,他們都認為這樣會增加球員額外的消耗。不過,這個問題其實并不難以解決。目前,NBA季后賽采取的賽制是2-2-1-1-1,這樣無疑會增加各支球隊路途的往返,而過往2-3-2的賽制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系列賽打滿7場,兩支球隊也只需要往返最多兩次而已。
在現有的賽制下,波特蘭到孟菲斯是西部路途最遠的客場之旅,如果這兩支球隊的系列賽打滿7場,排名靠后的球隊的路程為11220英里。而如果我們采取2-3-2的賽制,對陣雙方為開拓者和熱火,排名靠后的球隊的旅程將下降到9765英里。
結語
雖然目前這項改革還處于提議之中,但自從亞當·蕭華上任以后,從改變選秀抽簽制度,到出臺新的全明星規則,我們明顯感覺到NBA的各項改革都在推陳出新。在此之前,聯盟會重點解決向高中生重開NBA大門的問題,季后賽的改革或許還需要等上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