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黏球榜:韋少居榜首 最無私六人均為MVP熱門

我們通常用“黏球”來描述打球自私的球員,但這一詞匯并沒有確切的定義,通常也很難量化。
你經常會在比賽中看到打球很黏的球員,就是那種經常24秒控球21秒,然后在四名防守球員面前強投的球員,而其他四名隊友只能站在三分線外,無助地揮舞雙手。
但你該如何界定一名球員是不是黏球?該怎樣評估他們黏球的程度?
基本上,黏球球員經常投出很多“壞球”,這應該是最好的評估標準。庫里也經常這么投籃,但他就是這樣的球風,所以談不上有多么糟糕,不過是這些投籃難度更高而已,而且他真的很準。
一名球員投籃命中率低,并不意味著他就是一名低效率的得分手。投三分多的球員會拉低投籃命中率,具有一定的欺騙性,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罰球。
讓我們關注一下那些球權使用率超高的球員,通過對實際發生的情形和理論假定做一下比較,來判定他們的投籃選擇有多糟糕。有人會說,“他們到底要干什么?”還是把它扼殺在搖籃里吧。
NBA的平均真實投籃命中率為55.6%。數據顯示:NBA僅有三名球員的急停跳投有效投籃命中率比這個數據更高,其中,只有庫里的場均出手數超過五次。而在突破數據榜上,投籃命中率超過該數據的也僅有四人(出場數超過30場),位居榜首的勒布朗·詹姆斯(60.8%),場均突破數(4.9次)也是最多的。值得注意的是,有64名球員在接球即投命中率上也超過了55.6%,相當于每隊至少有兩人達標。這意味著,當有球員突破并遭到兩至三人的夾擊時,隊友會得到空位投籃機會,因此黏球就更遭人痛恨。
我們還可以通過球員的真實投籃數,觀察他們的黏球程度。我們首先選取了那些高球權使用率,至少出戰15場、場均真實投籃數達到15次的球員,最終有50人符合標準,出現這個整數純屬巧合。然后,再將他們的實際得分、理論上應得的分數和NBA平均真實投籃命中率進行比較。而為了更好的評估場均黏球數,我們還計算出實際得分與理論上應得的分數之差,再除以2。
完整的計算公式為:1.真實投籃數=0.44×罰球數+投籃數;2.理論上應得的分數=真實投籃數×NBA平均真實投籃命中率;3.場均黏球數=(理論上應得的分數-實際得分)/2。
結果顯示,50人中有20人的數據是消極的。
很明顯,像韋少、約翰·沃爾和本·西蒙斯這些球員,確實傳球很多,助攻數據也很漂亮,但同時也浪費了大量機會,這兩件事是并行不悖的。幾名大個子出現在這里,是有情可原的,波爾津吉斯和馬克·加索爾經常要在進攻中承擔更多的責任。至于其他人,比如卡梅隆·安東尼和小蒂姆·哈達威,他們真的很黏球。
那么,誰又是最不自私、最不黏球的球員呢?
庫里和勒布朗·詹姆斯排在前兩位,應該是合乎情理的,但哈登排名第三,多少會令人感到吃驚。從比賽場面來看,他能分辨出什么是糟糕的投籃選擇,傳球很好,又不怎么黏球。另外,安東尼·戴維斯、阿德托昆博和杜蘭特排在四、五、六位,加上前面的三位,本賽季的MVP基本會從他們中間產生。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奧拉迪波也排在第九位,這會讓你意識到“上賽季韋少對他沒有任何幫助”的論調不無道理。
撰稿:王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