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NBA并未進入小球時代 大家都被他們騙了!

體壇+記者柴夫報道
從上賽季起,“小球時代”這個詞就開始在NBA球迷口中越傳越開。顧名思義,小球是指整個聯盟開始頻繁使用小個陣容,推崇高速攻防甚至跑轟的打法。如果將現在的勇士和爵士視作聯盟的兩級,那么越來越多的球隊是在朝著勇士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爵士。
不過此前The Ringer記者凱文·奧康納在一片文章中寫到了這樣一句話:“小球”是對當下這種快速、強調換防和三分投射比賽風格的概括,但一些NBA高管告訴我,“巧球”或許是更恰當的一種說法。
NBA現在流行的風格到底應不應該叫“小球”?這或許是很多人壓根沒考慮過的問題。追本溯源,這種風格的興起還要歸功于勇士,是他們用庫里-湯普森-巴恩斯-伊戈達拉-格林這套陣容捧起冠軍獎杯,從而開啟了籃球新紀元。“死亡五小”確實是名副其實的小個陣容,但它或許并不能概括聯盟眼下的趨勢,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這個即將到來的時代是否真的該叫“小球時代”。
身高降低是假象
評判目前是不是“小球時代”的一個最基本方法就是,看看球員們是不是變矮了。如果真的全聯盟都在打小球,那么球員們整體身高的降低就是必然趨勢。如果球員們身高并沒有降低,那我們就該好好斟酌一下用詞了。
為了確保統計合理,統計球員身高的時候要使用那些“輪換球員”的數據,在這里的定義是賽季出戰超過1000分鐘的球員。這當然有一定的誤差,因為我們無法計算那些因傷沒能打滿1000分鐘的球員(比如恩比德),但至少可以將那些根本打不上球的人排除在外。
首先我們看看過去30年聯盟球員平均身高的變化。
藍線代表球員平均身高,紅線是他們在出場時間加權之后的平均身高。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過去20年球員平均身高的數值都還算穩定,甚至有緩慢增高的趨勢。雖然和80年代末相比差得較遠,但整體來看,近兩年聯盟球員的平均身高并沒有呈現出下降趨勢。
不過小球陣容更多地變化體現在側翼(3、4號位)和內線(4、5號位)上,后場球員的變化既不明顯,也不是我們所關心的。所以我們單獨將小前鋒、大前鋒和中鋒三個位置的球員拿出來進行一下比較,看看他們在過去30年里到底是變矮了還是變高了。
從圖中可以看到,小前鋒和大前鋒兩個位置球員身高呈上升趨勢,而且走勢比較明顯。至于中鋒位置,整體來看有所下降,但在過去幾年還是略微上升了。為了有趣,我們不妨也看看控衛和分衛的變化趨勢。
這兩個位置也都呈現出身高增高的趨勢,特別是控衛,近幾年身材持續變得高大起來。可見聯盟整體身高降低這件事絕對是假象,我們迎來的絕不是一個球員們身高變矮的時代。
巨人進化造成錯覺
既然球員們的平均身高并未降低,那為什么人們會產生一種我們在打“小球”的錯覺呢?這就要“怪”下面這些另類“巨人”了,是他們的進化讓人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位置定義。
揚尼斯·阿德托昆博,當他扮演球隊大前鋒或者中鋒的時候,人們覺得雄鹿換上了小個陣容。然而字母哥的官方身高是2.11米,這個數字比NBA歷史大前鋒平均身高還高6厘米,和中鋒平均身高持平。
凱文·杜蘭特,當他去打中鋒的時候,人們明白勇士派上了死亡五小。但他的身高和字母哥一樣高,情況如出一轍。
本·西蒙斯,作為76人隊的控衛,他的官方身高是2.08米,但有報道稱他現在已經長到了接近2.13米。要知道火箭最偉大的中鋒奧拉朱旺身高還不到2.10米呢。
那么為什么大家就認為他們是小個陣容呢?一個原因是他們雖然身材高大,但并不壯碩,沒有內線球員的力量和對抗。比如字母哥的身高比霍華德還高,但他比后者輕了足足18公斤。那我們應該管這叫什么?“瘦球時代”?這個形容顯然有缺陷。舉例來說,克林特·卡佩拉無論放在哪支球隊都只能扮演中鋒,但他的體重比隊內鋒線P.J.塔克還輕了2.3公斤。另外奇才大前鋒馬基夫·莫里斯比中鋒戈塔特還重,但他們二人不可能互換位置。
既然用體重作為評判標準不合理,那到底該用什么?答案是用技巧。這是給人們造成大家在打小球的一個重要原因,上面提到的三位“特殊”球員都擁有外線球員的技巧。他們干的不是內線頂搶籃板,低位要球背身的工作,而是推進反擊,突破分球和大幅度變向過人。球員技術的進化讓大個子們也擁有了控制球的能力,所以不是內線球員變少了,而是很多內線身材的球員去扮演外線了。
當我們看到波爾津吉斯、考辛斯這種中鋒體型的球員都開始在三分線外面筐進攻的時候,就能明白了,這個時代并不是一個“小球時代”,而是“巧球時代”。
說到這里你應該也能想到了,為什么很多人看好身材瘦弱的周琦也能在NBA找到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