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A諸侯亂世VS一統江山誰更精彩 “造星”勢在必行

體壇+特約記者彭延媛報道
隨著沃茲尼亞奇擊敗大威、奪取WTA年終總決賽冠軍,2017年的職業女子網球賽事也進入了收尾總結的階段。按照“國際慣例”,我們現在應該從今年的每一個大滿貫得主談起,一直談到誰成為了年終世界第一……等等,2017年每一個指標性成就的背后,好像沒有哪位球星能做到“二進宮”!
四大滿貫得主:小威、奧斯塔彭科、穆古拉扎、斯蒂文斯;世界第一兼年終世界第一:哈勒普;總決賽冠軍:沃茲尼亞奇;四大皇冠明珠賽的女單桂冠同樣是戴在了4個不同的球員頭上:維斯尼娜、孔塔、哈勒普和加西亞。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若是斯蒂文斯等一、二人不給力的話,剛剛開幕的珠海超級精英賽、也就是所謂“小年終”的冠軍得主也很難和上面這些名字重復。
如果這不叫做“亂世”,“亂世”標準恐怕就高得令人難以理解了!問題在于:你喜歡亂世嗎?面對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女子網壇,你是興奮得難以自抑,還是感覺到無趣得意興闌珊呢?
主觀感受很難衡量,但客觀上,自從小威回家懷孕生子以后,女子網壇的競爭激烈有余,精彩程度和受關注程度卻不能與這種激烈形成正比。回憶一下莎拉波娃今年在斯圖加特賽復出的大陣仗,就能清晰看到其中的差異。而歸根結底,這是職業網球自身發展的模式所決定的。
今天,我們為網球書寫編年史:20世紀80年代,就是康納斯、麥肯羅的時代;到了90年代,就是桑普拉斯和阿加西;進入21世紀,顯然離不開獨步江湖的費德勒、曠世經典的費納爭鋒以及前無古人的四巨頭。女子網壇亦不能免俗:格拉芙、塞萊斯、辛吉斯、比利時雙姝、威廉姆斯姐妹到莎拉波娃……幾乎每個10年,都可以用某位巨星的名字來記錄。他們就是主旋律,其他高手則是插曲。而整個職業網球的賽事、營銷和推廣——這整個星系就圍繞著那些恒星,有條不紊的旋轉著。
舉個簡單的例子。ATP為什么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組團推出一批潛力新秀?當年有所謂“新球一代”(New balls please),如今又有所謂的“新生力量”(NextGen),未來大概還能開腦洞弄出點什么別的名目。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給職業網球的各個利益攸關方尋找下一代的“主旋律”指點迷津嘛!
今年的女子網壇呢?都是插曲!沒有主旋律!備受期待的新星確實也有好表現,但成為“巨星”的表征在哪里?欠奉!球迷群體、媒體輿論、賽事組織者以及贊助商,跟紅頂白,看漲看跌,頓時都沒了基準線!
從運動的角度上講,每個運動員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他們每個人的努力都不應該被忽視。但是,從運動營銷的角度上講,“造星”乃至“造神”才是王道!作為個人項目,網球在方面有著更緊迫的需求。即便是所謂中立球迷,也會在某一代巨星進入職業生涯“夕陽紅”時,下意識的在年輕一代球員中尋找“接班人”。如果找不到,“亂世之嘆”就會應景的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