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邏輯竟和“摳門”劃等號 亞歷山大著實有點冤

體壇+記者龔正揚報道
幾乎沒有任何的前兆,火箭CEO今天突然宣布,球隊老板萊斯利·亞歷山大決定將球隊出售。
這一消息立刻在業內和社交媒體上引發了轟動,會計師很快估算出了火箭的市值,16.5億美元起,最終甚至會超過20億美元……要知道,亞歷山大當初買入火箭的時候,只用了8500萬美元,在投資方面,幾乎無人不給亞歷山大點贊。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可亞歷山大在當老板方面的表現。經常出現在火箭球迷口中的一句話是:火箭老板怎么這么“摳”?這句話,在亞歷山大決定出售球隊的這一刻,變成了:火箭那個摳門的老板終于要走了……
那么,真的如球迷所說,火箭是即將告別一位“摳門”的老板嗎?
恐怕不是這樣。
眾所周知,因為姚明,火箭在中國的人氣無人能敵,老板亞歷山大和火箭的商業團隊自然也非常重視中國市場的潛力挖掘。正是因為球迷數量多,所以火箭的每一筆運作其實都被火箭的球迷用放大鏡在觀察著,尤其是姚明加入火箭之后。
只可惜,在姚明來到火箭后的這15年里,火箭始終只是一支季后賽球隊,他們取得的最好的季后賽成績,就是14-15賽季打進西部決賽。之所以沒能有染指總冠軍的機會,一方面是運氣不佳——姚麥時期球隊的兩個明星球員很少能夠同時保持健康,而到來哈登和霍華德時期,魔獸的身體機能又大幅度下滑;另外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火箭隊中累積的天賦還沒有達到總冠軍球隊的高度。
于是,關于亞歷山大摳門的傳言便開始出現。“姚明和麥迪為何始終得不到一個得力的幫手,火箭老板真摳!”、“波什、霍福德為什么不肯來火箭,就是因為火箭老板不肯花錢!”、“安東尼怎么遲遲不能被交易到火箭,是老板不愿意把?”這些觀點頻繁地出現在火箭球迷的論壇之中,而且時常被不明所以的球迷跟風點贊。
對NBA的市場規則稍微熟悉一點的球迷,其實應該都清楚,NBA的老板一般都不直接管理球隊的人員運作事務,這些事情其實一般是由球隊的CEO、籃球事務總裁和總經理在操作。老板的主要精力,其實還是在球隊的商業投資決策上。
明確了這一點后我們就應該清楚,擋在火箭和大牌球星時間的,其實不是老板,而是總經理腦子里繃著的那根弦—球隊工資帽和奢侈稅線。很多不太了解NBA的球迷認為,只要老板肯揮舞支票,球星就會對球隊趨之若鶩,工資帽和奢侈稅線的概念并不存在。
外界之所以常常稱贊莫雷的運作能力,是因為他總能讓火箭在不繳納奢侈稅的情況下得到一些性價比不錯的球員,或是利用一些神操作得到大牌球星。當初的哈登、之后的霍華德和保羅,實際上都是如此。
從老板的角度出發,他們或許不是最懂籃球的,但卻是最懂投資的。亞歷山大從華爾街做股票白手起家,后轉行做投資,人生的成功經歷說明,亞歷山大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他清楚什么時候應該出手,什么時候應該保守。實事求是地說,過去十年里,火箭都沒有真正展現出有奪冠的實力,如果火箭真像騎士一樣,有足夠的人員班底,繳納奢侈稅是為了再奪冠軍,那么相信精明的亞歷山大會毫不猶豫地出手。
先有工資帽、奢侈稅線限制,后有對投資價值的考量,作為商人的亞歷山大自然不可能盲目地投資。而總經理的工作恰好又是在工資帽之下盡可能地進行運作,幫老板省錢本就是他們的職責所在。球隊成績上,火箭經歷過兩次重建,卻能長期留在季后賽球隊行列,這說明管理層的運作能力值得肯定。從商業表現上來看,火箭上一季幫亞歷山大賺了2.44億美元,這是火箭商業團隊的成功。
所以,一些人口中的“扣”,其實只是因為亞歷山大不盲目地投資。倘若未來的某一天,火箭現有的實力真的讓亞歷山大看到了創造更大商業利益的機會,相信他也會毫不猶豫地砸下重金。但現在看來,火箭只能等到下一任老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