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金盛世到顆粒無收 中國體操衰敗這十年的背后

體壇+特約記者伊拉報道
7月2日,日本《日刊體育》報道了日本在過去十年間花巨資支持本國人擔任IF(國際聯盟)的體育領導人或者職員的舉措,這不得不引發曾經的王者之師中國體操的思考。從北京奧運會9金巔峰到里約奧運會顆粒無收,中國體操的衰落只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而這10年背后,中國體操又經歷了什么?
國際話語權的缺失
談及中國體操隊兵敗里約,打分不公總是繞不開的原因。在近幾年的世錦賽上,這早已是中國隊的一大隱患,在里約奧運會上則愈演愈烈,賽后,主教練黃玉斌也直感嘆“中國運動員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打壓”。
打分不公折射出中國在國際體聯中話語權的缺失。上一周期國際體聯的主席團成員均來自歐美國家,雖然男女子技術委員會中各有一名來自中國的委員,但他們的影響力卻極其有限。據黃玉斌介紹,歐美裁判的影響力遠勝于亞洲裁判:“歐美裁判勢力非常大,一到大賽的時候他們就互相交流,亞洲裁判很少能形成聯盟趨勢。” 步入東京周期,日本人渡邊守成當選國際體聯主席,來自中國的羅超毅僅為第三副主席,而男子技術委員會已無中國人當選,中國隊所處的大環境扔不樂觀。
始終吃不透新規則
打分不公所牽涉的另一方面,則是中國隊未能吃透新周期的新規則。里約奧運會期間,時任國際體聯主席格蘭迪的點評直指中國體操隊的痛處。“中國隊還停留在機械化的訓練模式里,”格蘭迪說,“日本隊卻在與時俱進,他們改變了東方式的編排思路,變得更有新意。“在里約周期,中國體操隊甚少派一線隊伍出國參賽,隊員們埋頭發展的難度得不到賽場與裁判的檢驗,往往與規則導向南轅北轍。男隊單杠、女隊自由操等項目為了“刷分”而批量復制的成套,同樣也并未得到裁判認可。
當然,中國隊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迎合規則,現任國際體聯副主席羅超毅在新周期規則學習班呼吁中國裁判主導規則修改:“過去總是歐美裁判在提規則修改建議,我們被動接受,如果總是這樣,哪里來的話語權?所以中國裁判應該主動提出成文的、對中國運動員有利的建議。”
儲備人才令人擔憂
拋開打分與話語權等客觀因素,中國隊也需要直面人才斷檔的現實。為了迎接北京奧運會,體操隊曾著力培養一批適齡隊員,他們也構成了北京、倫敦兩屆奧運會的主力陣容,倫敦、里約周期的選手卻因未能及時得到鍛煉而難堪重任。在去年年底的佛山調研中,羅超毅更是嚴肅地指出,中國體操后備人才仍不樂觀:“目前我們2020年的體操后備人才只有二三百人,是否能夠打到2024年都不得而知。”
“北京模式”雖為中國隊帶來過成功,但如今則是時候把目標放寬,為中國體操的持續發展而非為某一屆賽事,培養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