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為什么曼聯隊歌改改詞就變成了熱刺隊歌?

體壇+記者閆羽報道
英超還剩最后一周,但熱刺已無主場比賽,所以上周日迎戰曼聯,便是“舊”白鹿巷最后的紀念。說來也巧,正因為對手是紅魔,這場告別之戰便有了兩隊球迷共唱同一旋律的奇景。客隊擁躉高歌《光榮屬于曼聯》,而熱刺也有一首《光榮屬于托特拉姆》。論名氣,前者在當今足壇可能更為有名,不過也千萬別誤會——熱刺絕對不是在模仿對手,而只是與紅魔改編了同一首非常經典的歌曲。
論年份,《光榮屬于托特拉姆》其實比《光榮屬于曼聯》更老資格。早在上世紀60年代,“Glory, Glory, Tottenham Hotspur”(光榮 光榮 托特納姆熱刺)的歌聲就開始在白鹿巷響起。因為人數眾多,有時候熱刺球迷還會把旋律帶到客場。而曼聯的正式版本則直到1983年才出現,由樂隊“赫爾曼的隱士們”成員之一弗蘭克·倫肖填詞譜寫。
倫肖填詞是為慶賀紅魔殺入當年的足總杯決賽,所以在《光榮屬于曼聯》中便有了“我們正在去溫布利的路上!”等等劇情描寫。《光榮屬于托特拉姆》的歌詞則相對比較簡單。“托特納姆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球隊”,“北倫敦的驕傲是白鹿巷之王”,反反復復都是球迷直白贊美心愛球隊的聲音。不過無論歌詞是名家改編還是球迷自創,朗朗上口的旋律都是一樣。這也正是兩首隊歌來源的特點——歌詞隨便改,曲調永流傳。
按照西方相對公認的說法,《榮耀屬于XX》均改編自美國名曲《共和國戰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后者創作于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是由茱莉亞·沃德·豪女士在1861年填詞譜寫的一首愛國歌曲。該曲又脫胎于一首名為《約翰·布朗之軀》(John Brown's Body)的進行曲。后者曾傳唱于北方聯邦軍軍營,被認為是為紀念被殺的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而作。這首歌的詞作者究竟是誰現在已無從考證,而最早版本的歌詞也比較粗俗不堪,這才讓聽到激昂旋律的茱莉亞·豪有了改寫新曲的念頭。
約翰·布朗是美國著名的廢奴先鋒
至于《約翰·布朗之軀》的作曲是誰,至今也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是由威廉·史泰夫在1856年完成,是樂曲《迦南之樂土》(Canaan's Happy Shore)的旋律。不過也有人認為史料不實、證據不足,作曲者可能另有其人。可以確定的是,類似的旋律其實很早就曾在各種贊美詩中出現。“glory, hallelujah!”(光榮 哈利路亞!)的歌詞句式在美國甚至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后。
曲調歷史悠久,《約翰·布朗之軀》和《共和國戰歌》又聲名遠播,這一個半世紀以來再出各種改版也就不足為奇。單說體育界,把旋律借過來再把歌詞“哈利路亞”改成本隊隊名的就不只是熱刺和曼聯。其中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改編的熱刺還不是最早開始行動的,蘇格蘭足壇在1950年代就已經有了《光榮屬于愛爾蘭人隊》,由已故蘇格蘭歌手赫克特·尼科爾填詞。
1968年,英格蘭利茲聯隊也有了屬于自己的版本。為慶賀該隊拿下聯賽杯和國際城市博覽會杯(既歐聯杯和聯盟杯前身),音樂人羅尼·希爾頓譜寫了《光榮屬于利茲聯》。比較有趣的是該曲開篇歌詞首先提到的是曼城名將薩默比(1968年舊英甲冠軍)和曼聯名將喬治·貝斯特(1968年歐冠冠軍),另外還有利物浦、阿森納和熱刺等傳統勁旅,然后才唱到“讓我們為最愛的球隊唱出贊美”。
由于曲調“百搭”,澳大利亞橄欖球隊南悉尼兔子在最初改寫本隊版本的時候甚至把所有對手的隊名都寫了進去。如此但凡有對手改名,他們的戰曲不是還需要進行微調?相較之下還是熱刺版本歌詞簡單,直白重復更有洗腦的效果。最后再讓我們來聽聽《光榮屬于熱刺》和《約翰·布朗之軀》,感受一下同一種節奏演變出的不同神曲。
《光榮屬于熱刺》
《約翰·布朗之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