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德約穆雷從相愛相殺到難兄難弟 真假澳網難辨

特約記者彭延媛述評
在持續3個半小時的比賽中,小世界第一穆雷3個月的米沙·茲維列夫118次上網,實現了65次得分;而在去年溫網決賽中,同樣是發球上網,同樣面對穆雷,拉奧尼奇只有74次上網,46次得分——前者獲勝,后者輸球!可見這種古典打法,大茲維列夫在執行上比加拿大人更堅決!由于世界第二德約科維奇第二輪已被伊斯托明淘汰,德國人的堅決創造了一個歷史:自2002年以來,澳網首次出現男單前兩號種子都無緣8強的“盛況”。
沒有德約,這是我們不熟悉的澳網。沒有穆雷,就是我們不熟悉的男子網壇了!費納淡去,德約登場,德約蹣跚,穆雷領銜,巨頭們各領風騷一兩年,是過去七八年的常態!但突然間,本年度首個大滿貫賽事,奪冠的場面就無比開放!從瓦林卡到拉奧尼奇,好像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機會終于來了!
僅就失守的前兩號種子來說,德約的問題被公認為“全滿貫綜合癥”,但絕對不缺乏動力的穆雷,他的爆冷出局從技術上說還是老問題——發球!尤其是二發!面對世界排名50位的大茲維列夫,世界第一的二發得分率只有36%,8次被破發!如果再拿去年溫網決賽比較的話,那場比賽,穆雷的二發得分率是56%!高出整整20個百分點!
具體到戰術上,去年的拉奧尼奇和今年的大茲維列夫,想法是相同的,那就是通過貫徹發上,打亂穆雷這種底線超一流高手的節奏,肢解他的比賽。區別只在于,后者對自身失誤控制得更好,手段更多變。正如穆雷所說:“他上網不是問題,問題是他來到網前打出的那些球,太精彩了!尤其是在比賽后半段最緊張的時候。”
而穆雷自己,面對同齡對手的火熱狀態,從頭到尾都找不到什么有效的反制手段。他本來就不是個主動性很強的球員——要是瓦林卡那一款,解不開繩結,直接砍斷算完;要是巔峰的德約,就沉下心利用轉守為攻的高效率在底線周旋。但穆雷就容易越想越復雜,瞻前顧后,鉆牛角尖,結果自亂陣腳。
由此可知,“安迪爵爺”的確是二奪溫網和奧運冠軍,并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但他的缺點還是缺點,沒有質的改變,只是被“倫德爾效應”暫時掩蓋。不得不說,這就是英國人在網壇地位上始終差一口氣的根本原因。
賽后,穆雷說:“我經歷過一些很難接受的失敗,這就是其中之一。”要知道,這是穆雷2009年以來首次無緣澳網8強,人們能輕易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沮喪!畢竟,這些年能夠站在他和澳網冠軍獎杯之間的人只有一個德約!萬沒想到德約提前出局,他也沒能避免被爆冷的結果。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巨頭們的傳承次序徹底打亂了!皇帝已經不是輪流做,而是有槍就是草頭王。目前留在簽表里的人,還有前澳網冠軍、現任美網冠軍瓦林卡,溫網亞軍、首位殺進大滿貫決賽的九零后拉奧尼奇,去年迅速躥紅的蒂姆,還有已經不太新、似乎還有希望的季米特洛夫……哦,別忘了納達爾和費德勒!去年,大部分輿論都覺得費納是時候淡出為歷史,看一場少一場!現如今,比他們年輕的德穆都出局了,但這兩位傳奇仍然朝著絕不嫌多的又一個大滿貫頭銜奮勇前進!
上述這些人,你可以說誰都有機會,但誰都不比誰的機會更多——這樣的男子網壇,的確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讓我們開始習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