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贏球吹梅西輸球噴梅西 不是無知就是無理

世預賽南美區
11月16日 周三7:30
阿根廷VS哥倫比亞
體壇+記者李森述評
周中阿根廷對哥倫比亞的世預賽,50%以上的西班牙人將站在阿根廷一邊。這不僅由于兩國在足球上交流始終如一,還因為他們對梅西的仰慕,以及對阿根廷在足球歷史上所作出貢獻的尊重。至于上周六阿根廷在巴西客場0比3告負,在克服感情因素的前提下,人們對于梅西的表現大多有著理性的看法。
敢于直面媒體的梅西是真勇士
有人說因為對阿根廷缺乏感情,才使梅西在巴薩和國家隊中出現如此大的反差。起碼這話在西班牙難以服眾。梅西代表巴薩一隊征戰已11年,期間有過大勝也有過意想不到的失敗,無論結果如何,賽后他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媒體面前低調地走過;而在阿根廷國家隊,尤其是在輸給巴西后,梅西卻勇敢地站出來面對記者的麥克風和攝像機,這本身就證明了他對國家隊的感情和責任感。
說梅西在關鍵的時刻總會掉鏈子?這話巴薩人就更不愿認同了。梅西和巴薩一起打過不少硬仗惡仗,但他在球隊中始終是出類拔萃的。唯一需要承認的是,梅西在國家隊不曾擁有在巴薩所具備的那種自信,那種在場上呼風喚雨的感覺。舉個簡單的例子:上輪西甲對塞維利亞,梅西在球隊比分落后的情況下主動回撤中場,敢于帶領同伴奮起反擊反敗為勝(1傳1射),賽后他再次受到了輿論的贊揚。而上周六作客巴西,阿根廷落后時梅西完全沒有了霸氣,至少在下半場他應該表現得更像一名不甘低頭的隊長。
阿根廷為何不出“做餅師傅”了?
毫無疑問,在國家隊承受的巨大壓力影響了梅西的心理和技術發揮。由此也引起人們的另一個聯想——為什么在國家隊沒有哪怕一個人為他分擔壓力?阿根廷的軟肋明明是在中場,卻為什么要把敗因集中到梅西一人身上?首先,這也許和阿根廷國內的氣氛,和南美聯賽“娛樂”的特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西班牙在2008到2012年贏得三大杯期間,tiki-taka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因此即便哈維已經離隊,伊涅斯塔和席爾瓦不再年輕,但西班牙的技術型中場依然后繼有人,像伊斯科、蒂亞戈、阿森西奧、薩烏爾等新人層出不窮。而在阿根廷,出于對攻勢足球的愛好,以及更方便地把年輕球員出口到歐洲,阿根廷在近五六年里培養出來的大多是伊瓜因、阿圭羅這樣的鋒線殺手,再也沒有像艾馬爾、貝隆那樣優秀的中場。這就造成了目前前鋒過剩,中場球員尤其是創造性中場奇缺的不平衡現象。
教練戰術失誤,為何要梅西背鍋?
此外,包薩既然能被阿根廷足協任命為國家隊教練,那他就一定有過人之處,但看來他還不具備全權指揮,調動球隊的魅力和魄力。在用人上,以上周對巴西的比賽為例,馬斯切拉諾、恩佐·佩雷斯和比利亞的中場組合,除了破壞或發動長傳之外毫無創造性可言。如此一來,只要卡住了梅西,鋒線上的伊瓜因和迪馬里亞就成了無米之炊。
在具體戰術選擇上,如果包薩決心發揮三箭頭的優勢,并把突破口放在巴西左后衛馬塞洛身上,那么把速度更快的迪馬里亞或科雷亞放在右路也許更為合適,而不是恩佐·佩雷斯。畢竟一旦壓制住了馬塞洛,巴西也就少了一條通往內馬爾的運輸線,而本場內馬爾的活躍恰恰反證了包薩的錯誤。
如果包薩想通過穩固中場來減少巴西進攻機會的話,可以讓替補席上的巴內加和迪馬里亞打中場,因為通過控球短傳來擺脫對方,本身就是防守的手段之一,同時也能減輕梅西身上的壓力。當阿根廷布局不合理,巴西在斷球后一次又一次地展開快攻的時候,把所有責任推在梅西一人身上,顯然不是無知就是無理。
梅西是梅西,別老拿馬拉多納說事
當然,有人也會說在1978年和1986年世界杯中,阿根廷不也沒有太多的技術型中場,不也靠肯佩斯和馬拉多納個人的左沖右突“贏得”獎杯嗎。但馬拉多納是馬拉多納,其個性、自信和在國內的威望,使他和梅西存有不小的差別。再說現在的足球和30年前已經無法相提并論,現代足球的口號是取勝首先靠整體,其次才指望球星的個人能力。
那怎么破?讓梅西的位置后撤成為阿根廷的中場指揮官?筆者認為這得在兩三年之后,一來梅西還不服老,二來讓梅西把全部精力放在中場的調度上,會削弱其門前一傳和進球的威力,那時梅黑們又該說這道那了。因此,如果包薩要在對哥倫比亞的比賽中加強中場的控制力,不能只靠堆砌防守型球員,而應安排技術更好的巴內加出場,并讓迪馬里亞由邊鋒改打邊前衛,這不僅能分擔梅西的組織任務,而且對球隊的整體運作也會大有好處。
愿上帝保佑阿根廷,沒有人愿意看到在2018年的世界杯上,沒有了梅西,沒有了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