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賽季十問】Ⅲ:沒有鄧肯后,馬刺能否延續50勝?

各位體壇的忠實讀者你們好,為了讓大家更好的解讀NBA新賽季,了解新賽季最值得關注的點,我們邀請了沈知渝、孟曉琦、段旭、殳海等多位國內著名的籃球記者,撰寫了“NBA新賽季十問”欄目。連續十天,我們將在每天中午十二點為您推送強文。
這是一項眾所周知的偉大成就。
自鄧肯1997年加入以來,馬刺只有一年常規賽未能達成50勝。
那是1999年,純粹因為賽季縮水,常規賽總計只有50場球。而他們贏下37場,勝率高達74%,換算成82場的完整賽季就是60到61勝。
另一個縮水賽季,常規賽總計66場,馬刺也完成了50勝。
現在,鄧肯退役,馬刺連續17年達成50勝的紀錄會終止嗎?
2016-17賽季,馬刺達不成50勝,會是因為:
1、禁區優勢削減。上賽季,馬刺是全NBA內線實力最均衡的球隊。以傳統大球對抗勇士的“死亡五小”,以禁區優勢迎戰勇士的外圍投射,是馬刺整個賽季的總思路。經過今年夏天,馬刺上一季最重要的幾名內線輪轉球員:鄧肯、阿爾德里奇、大衛·韋斯特、迪奧已經四去其三。新來的加索爾、大衛·李、戴德蒙各具所長,可加索爾36歲,大衛·李33歲,而戴德蒙進聯盟三年還沒在一個賽季里打過900分鐘。900分鐘是什么概念?鄧肯上賽季年滿40歲,且經常在對手使用小個陣容的時候被棄用,即便如此,他也在常規賽打了超過1500分鐘。以加索爾頂替鄧肯的上場,馬刺禁區的防守優勢會大大削減。
2、深度大打折扣。過去這些年,馬刺的陣容一直以深度見長,波波維奇安排手下輪休總是有恃無恐,這是他們常規賽總能打出好成績的重要法寶,甚至是頭等法寶。2014年奪冠,馬刺打球的人多,第二陣容總能占得便宜,也是他們成功的關鍵。而現在,2014年那個隊的替補,只剩吉諾比利和米爾斯兩人還在,昔日的長處可能會成為今日之弱點。
新的一季,波波維奇要用的替補,除吉諾比利和米爾斯之外,主要是戴德蒙、大衛·李、凱爾·安德森和喬納森·西蒙斯,這幾位無一例外,天賦與運動能力都沒有過人之處——他們未必不行,卻實在缺乏驗證。39歲的吉諾比利很可能進入了職業生涯的最后一季,在這樣的背景下,馬刺第二陣容極有可能缺乏攻堅力量。而且,第二陣容不穩定,意味著球隊抵抗傷病風險的能力顯著降低,再有人受傷,或者輪休,后面的人能不能頂上就成了問題。
3、球隊文化及化學反應受損。誠如ESPN作者阿明·埃爾哈桑所言,過去這些年馬刺文化之鮮明,讓他們總能找到符合球隊氣質的球員,“非馬刺人”總能被控制在那么一兩個。然而眼下陣中,新成員不少,不可控因素太多,即使波波維奇的權威不可動搖,球員們就真能在漫長的賽季中始終保持凝聚力嗎?鄧肯這根定海神針的離去,究竟會在更衣室里造成多大影響,目前尚未可知。贏球的時候,當然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旦陷入困境或低谷,誰能穩定大家的心神,就不好說了。
2016-17賽季,馬刺能達成50勝,會是因為:
1、核心穩固。鄧肯雖去,馬努也老,GDP不復舊日模樣,但如你所知,卡哇伊和阿爾德里奇上賽季就成為馬刺的支柱,他倆都是正值壯年的全明星球員,只要保持健康,基本可以保證場均20分上下的輸出。尤其是25歲的卡哇伊,正進入運動生涯的黃金年華,新一季可能還有飛躍。鄧肯的離開,在更衣室氛圍和球隊文化方面會是重大損失,可就籃球場上而言,他在或不在,并不至于動搖隊本。圍繞著卡哇伊和阿德,一支可教又經驗豐富的隊伍要贏個50勝,似乎是理所應當。
2、加索爾。和上賽季的鄧肯相比,加索爾在防守端能夠發揮的作用有限。他有身高,有臂展,蓋帽仍然少不了,但對于籃筐的持續保護,他遠遠比不上鄧肯。反過來,加索爾如今有的東西,上賽季的鄧肯也遠不可比,那就是進攻的機動性與多樣性。加索爾不僅能用更可靠的中遠距離投射為卡哇伊和阿爾德里奇拉開空間,而且能用精妙的傳球為他倆創造機會。就進攻端的功能搭配而言,加索爾能讓卡哇伊和阿德打得更舒服。做個最簡單算術:假如加索爾每場比鄧肯多丟個5、6分,卻能多得個7、8分——不只是他自己得,還包括幫助隊友得——那么馬刺在這個位置的變換中是不吃虧的。
3、外部競爭環境。杜蘭特加盟勇士,很可能拉大了勇士與馬刺之間的差距,但杜蘭特離開的是雷霆,在雷霆發生動搖的情況下,馬刺在西部的競爭環境不是變得更惡劣,而是變得更輕松。快船看不出明顯進步,火箭在重攻輕守的極端化道路上越走越遠,雷霆、開拓者、灰熊各自的不確定性比馬刺還大,你真的很難找出四支西部隊伍,說他們一定強過馬刺。只要保持在西部前四,基本就可保證50勝。
兩相對比,馬刺能夠達成50勝的理由,確定性更足。在不出現大規模意外的情況下,七場四勝制的季后賽,馬刺應該更打不過勇士了,但常規賽,50勝,理應延續。
歡迎下載體壇周報客戶端體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