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協2017年辦十件青少年大事 青少年留洋需要革命

2017年,中國足協將史無前例地為青少年足球辦十件大事、實事,將會極大推動青少年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但是,必須清楚一個非常嚴酷的現實:制約中國足球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青訓,青訓教練整體水平偏低、青訓理念和青訓體系嚴重滯后,成為青少年足球發展的最大短板。
怎么辦?能否解決?如何解決?是擺在所有致力于提高中國青少年足球水平的人士、機構、財團面前的大問題。
要想和世界接軌,就必須走出去。走出去的形式多種多樣:一是大規模送青訓教練出國學習3年至5年;二是青訓教練短期留洋學習交流;三是大規模送青少年長期留洋培訓學習;四是青少年球員短期留洋學習交流。
目前,第二種和第四種是常態形式。如何不讓兩種留洋流于形式,或許,我們可以從一些好的案例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啟示。
近期,我研究了中超聯賽、超級杯、中國之隊贊助商長安福特在8月份組織30名校園足球精英前往葡萄牙、西班牙進行15天短期留洋的案例,發現他們正在引領中國青少年球員“短期留洋”的革命,將過去單純的打幾場交流比賽,變成了全方位的學習:預防傷病理論、實踐課;核心的戰術理念課;在我們青少年時代很少訓練的“無球跑動”和抬頭比賽很重要;同年齡段的比賽交流、“以大打小”的核心功能等。
上述內容,恰恰是制約中國足球水平提高的“瓶頸”。無論是在職業聯賽還是國家隊身上,我們都能看到上述專項訓練的缺失。我認為,中國足球人要做的,不僅僅是為了職業聯賽的成績,也不僅僅是為了青少年隊伍的名次,必須從上述內容抓起。哪怕是抓好其中的一個環節,都會有質的提升。
1、強烈建議國內所有青訓單位都引入預防傷病理論實踐課。
說實話,這樣的內容只是在留洋孩子的日記中出現,如果不是仔細閱讀,根本發現不了。這得歸功于中超和中國之隊的贊助商長安福特,正是由于他們的精心策劃和布置,才有了孩子們的訓練日志,才能讓我發現他人輕易難以發現的精妙之處。
19年來,我走訪過包括廣西梧州、廣東清遠、廣西北海等所有青少年冬訓基地,和無數的青少年教練員交流過,從來沒有聽說過專門的“預防傷病理論課”。
坦率講,我并不是很清楚“預防傷病理論課”的主要內容。在長按福特8月份組織的這次15天的短期留洋活動中,預防傷病理論實踐課是其中的科目之一。來自葡萄牙豪門本菲卡的運動健康專家,給30名孩子和4名教練上了一堂他們從未領略過的運動醫學課。
盡管只有一堂學習課,對于孩子們和4名教練來說,已經學到了其他人無法接觸到的東西。
按照本菲卡運動健康專家的授課,預防傷病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增強并使自己身體核心力量保持均衡;二是在訓練和比賽中要有更好的平衡感,進而增加運動中的平衡,這樣就可以減少很多無謂的傷病。
在增強核心力量上,專家提供了平板支撐、側橋、反向平板支撐、臀橋、對角俯臥支撐、貓式收腹六個動作,通過這一組六個動作的練習,可以增強并平衡核心力量。對于平衡感的訓練,則依靠閉眼單腳平衡以及單腳摸地起身來增強平衡感。
從理論描述的角度講,肯定是枯燥的。不過,孩子們還參加了實踐課,運動健康專家給孩子們示范在運動和對抗中如何保持平衡,讓孩子們增加了保護自己的意識。
在我們的聯賽中,經常出現球員莫名其妙受傷的情況,包括一些球員在訓練中突如其來地腿部骨折了,韌帶撕裂了等等。這些傷情,有時候的確是身體平衡問題造成的。因此,從小就懂得如何更好保持身體平衡,如何才能減少無謂受傷機會,的確非常重要。甚至,還會直接影響到一個球員的職業生涯。
我強烈建議,職業俱樂部今后都逐漸配備真正的運動健康專家,而不是簡單配備兩個隊醫。同時,各職業俱樂部都要開展“預防傷病理論課”,把傷情的風險降至最低。看似是增加成本,其實是在為俱樂部解約成本。
2、我們的青少年必須進行無球跑動專項訓練,必須學會“抬頭比賽”和形勢預判。
2015年年初,西班牙皇家社會俱樂部主席華金?阿佩里貝在南京告訴我,西班牙所有俱樂部參加青訓的孩子,都要進行三年的“無球跑動”專項訓練,這是青訓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對于這一點,在我們的青訓體系中,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球員在場上無球跑動不夠,甚至不知道怎么跑。我們經常捶胸頓足地表示,球員怎么不跑啊,或者怒吼場上球員怎么不知道跑出空當啊,主要原因就是從小沒有養成習慣,長大成人之后,再想改變,堪比登天。
就在本菲卡,他們的教練告訴來留洋學習的長安福特未來之星的孩子們,從小要學會無球跑動。他們給這些孩子灌輸的三點核心內容是:一、進攻中拉開空當,控制住球;二、防守時壓縮空間,保持防守位置的同時給予壓力;三、球員抬頭比賽,通過觀察比賽,提前選位做出預判。
前兩點,實際上都和無球跑動有關。最后一點,對于青少年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比賽的時候,我們的球員習慣低頭尋找草皮上的錢包,不去注意隊友的跑動路線和對方的防守路徑,所以往往會進了死胡同,要么沒有目的地隨意把皮球傳出去,要么被對手搶斷或者直接失誤。
如果養成抬頭的習慣,那么就會看清楚周圍的狀況,對于自己傳球的路線、跑動的位置、防守的區域等等做出準確預判。其實,這就是所謂的踢球意識,是一種境界。
我認為,無論是青少年球員還是我們的青訓教練員,都要好好領會這一點。如果這一個細節從小做好了,我們的足球水平就會提高不少。更為關鍵的是,俱樂部的教練執教計劃中,必須對青少年的專項訓練做出規劃,讓孩子們從小養成習慣。
3、場上節奏變化、長短結合、通過傳導形成以多打少的重要性。
2005年5月,德國巴特基辛根,克勞琛率領85國青隊備戰荷蘭世青賽。當時,克勞琛就不喜歡中方的抻拉等熱身動作,要求做有球熱身。可惜,國外的很多東西,我們很多時候難以接受。
在西班牙,當剛升入乙級的雷烏斯競技青訓專家給孩子們傳授足球理念的時候,來自巴薩的青訓體系的專家灌輸的也是巴薩的“tiki-taka理念”:控制足球才能控制比賽、控制比賽才能贏得比賽;熱身從有球開始,傳搶、傳射等等,而不進行抻拉等熱身;控制足球的三大要素是球場上節奏的變化、長短傳結合的空當尋找、通過傳導形成局部的以多打少殺死比賽。
對于這三點,我們的青訓教練是否概括得如此清晰?在概括清晰的前提下,我們的青訓教練是否知道如何去做?在知道如何去做的情況下是否真的做到了?
成年后,球員的表現就是青訓的縮影。我們看比賽或者說我本人解說比賽的時候,經常說場上比賽節奏要有變化,要利用好長傳和短傳結合的優勢,要多傳控尋找空當形成局部的優勢。遺憾的是,青少年時代基礎欠缺,成年后有提高,但空間有限。
由于FIFA政策上的壁壘,在我們無法做到大規模長期留洋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好短期留洋的機會,值得我們所有中國足球人深思。
4、通過“以小打大”來鍛煉青少年通過頭腦和技巧克服身體上的不足。
對于超齡和虛假年齡,必須斬草除根。這是從弄虛作假的角度講的,要求青少年隊伍不能用不符合比賽年齡的孩子去打比賽。
但是,對于用小年齡段和大年齡段隊伍比賽,有些人堅決反對,認為對于孩子的成長完全不利。其實,對于這個問題,目的不同,看法不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在長安福特組織的這次短暫留洋活動中,本菲卡的青少年教練卻專門安排他們的小學隊對抗初中隊。
這樣的安排,讓我們的教練員很是疑惑。隨后,本菲卡主教練Diogo做出了這樣的解釋:以小打大,目的就是鍛煉大家如何通過頭腦和技巧來克服身體的劣勢,這讓孩子們更深刻的理解到,足球是身體+頭腦的完美藝術。
這樣的解釋,是不是可以顛覆我們過去的一些傳統想法?僅僅從這一點,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的青訓水平低下了。這樣的事例再次證明,真正制約中國足球發展的是青訓,青訓中的核心是教練員。教練員的理念和水平普遍不高,中國足球的水平也高不到哪兒去。
國家隊現役球員張玉寧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杭州綠城梯隊的時候,教練員就讓張玉寧長期“以小打大”,和比他年齡大兩歲的球員一起比賽,對于張玉寧的成長幫助非常大。
總之,在中國足協對青少年越來越重視,中國足球的改革越來越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決定成敗的還是細節。如果我們不在青少年訓練的細節上做出突破性的改變,中國足球就很難快速發展。看看眼前的現實,想想未來的愿景,中國足球真的任重道遠。